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高道风范
 

刘崇汉:泠泠七弦一世情



                       ——中国古琴大师李祥霆先生

    八月的北京闷热依然,车来人往,纷乱嘈杂、喧嚣非常。在宣武门外的一栋旧楼内,李祥霆先生接待了我。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先生了,虽然他宽阔的额头上修饰性的增添了几茎白发,但眉宇之间迸射出来的那股英发之气依旧令人肃然。踏入房门,屋内的陈设非常简单,却处处都流露出丰厚的文化气息,让人马上就能静下心来。先生平和的看着我,言辞更是简约,没有一句琐屑的客套话。
  先生几天前刚刚应邀参加了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举办的“爱丁堡国际艺术节”上的演出之后回国,他在那里举行了二场古琴独奏音乐会。选择了《广陵散》、《胡笳十八拍》等八首传统琴曲参加此次的演出,8月11日的演出终场时,由于观众们的热情欢迎,不得不又加演了两首曲目。据该艺术节的艺术总监布赖恩•麦克马斯特爵士介绍,能在此次艺术节上演出的节目,其选择标准是:一要“优秀”,达到世界级水准;二要“重要”,在所属艺术门类中具有突出价值;三要“特别”,与众不同,有独到之处;四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能带给观众新的体验,拓宽观众的艺术视野。而最重要的选择原则,麦克马斯特说,并不在于演出本身是否受欢迎,他不会因为演出受到欢迎而选择它;他的选择原则是:演出和表演者要“有燃烧的激情”。――李祥霆正是符合其选择标准与原则的,此次国际音乐节上唯一的中国古琴演奏家。
  我翻开了记录本,开门见山的要求先生谈一谈他传奇式的学琴经历,并且希望他能够谈的详细一些。先生含笑应允……
  李祥霆,祖籍辽宁岫岩,满族,1940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的一个普通中医家庭。幼时的他对于音乐就有着特殊的偏爱,从小就喜欢看戏剧,在他六岁那年的冬天,每天都要跟着八岁的哥哥去看戏,因为太冷,每次冻得大哭,但第二天还是要去。夏天又几乎天天在市场里听曲艺,单弦大鼓什么的,都有。因为是很小的孩子,从戏园子楼上的破洞就可以钻进去。这恰恰方便了对他初期的音乐感觉训练。因为辽源市解放的比较早,刚上小学的李祥霆就已经能跟着别人唱不少群众歌曲了。到了初中一年级,又向同学学会了吹箫,吹民歌、吹广东音乐等等。还非常喜欢中国古典诗词,学习传统水墨画,这些爱好都为他未来的全面艺术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54年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台收音机,少年的李祥霆每天都要利用课余时间来收听广播节目,突然有一天,收音机里传出了一段动人的器乐合奏音乐,其中的箫,是他所熟悉的,那么另外一种乐器却是他从未听过的。声音这么特别,是什么乐器呢?是筝?还是琵琶?都不是呀!乐曲很快就结束了,广播员介绍道:“刚才各位听到的是琴箫合奏《关山月》”。啊,这就是古琴呐!这是李祥霆有生以来第一次听到古琴,同时也注定了他和古琴的一生情结。
  (谈到当时听琴的心情时,先生依然激动的描述说:“当时就好像心魂被(琴音)抓住一样”。)
  把握这一种极度着迷的感觉,李祥霆开始四处搜集有关古琴的各种资料,哪怕是关于古琴的只言片语,他都会细细的玩味,并且八方打听哪里有古琴,哪里可以学琴,可是当时的东北几乎没有琴人活动的迹象,在周围他所能够接触的到的人们也都没有见过古琴,李祥霆就近学琴的计划落空了,但他并不气馁,照旧着力搜求、寻找着。有一次放学回家,听说郊区矿山俱乐部放映一部介绍关于古琴家管平湖演奏技艺的短片,他顾不上吃饭,立即匆匆向郊区跑,饿着肚子往返跑了二十多里路,第一次看到了古琴实物及其演奏的姿势和方式。他太希望拥有一张属于自己的古琴了,做梦都想。可是确实难办呐!他也有自己的办法:在家的时候,李祥霆便在父亲的办公桌上绷一条纸绳,用手摸索着按弹,试着模仿琴音,聊慰渴思;上学的时候呢,一到下了课,别的同学都跑到操场上游乐嬉戏去了,李祥霆则一个人静静的站在走廊里,用粉笔在窗台上画出琴的轮廓和七条直线,在上方描出十三个圆点,这就算是他“弦徽俱备”的一张“琴”了,然后两手在“弦”上弹拨移动,设想着琴声和琴曲的流动。还是舅舅好,告诉他古代小说集《今古奇观》上面有“伯牙弹琴子期知音”的故事,里面写伯牙、子期的问答之间也讲述了琴有多长、有多宽、有多少条弦、多少个徽等等。不久,李祥霆竟在旧书摊上买到了《今古奇观》,如获至宝的反复阅读。很快,他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要自己造一张琴。”父亲那儿曾有一块换下来的中医诊所旧牌子,长时间搁在储物间里放翘了,正好用来做琴面,其它的困难再想办法。李祥霆克服了种种困难,凭借手头画谱上的古琴型制和一张中学音乐教材上印的很不清楚的古琴照片,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终于做成了一张能弹出旋律的琴,虽然这不是一张正规的琴:弦是低音胡琴的弦,徽是十三个图钉摁上去的……,但是已经可以在上面试着找到所需要的音了!此后他每天就在这张自己做的琴上摸索着弹。广播中已听得很熟的《关山月》,竟在自己编的指法中弹奏了出来。而且居然在1956年辽源市高中的新年晚会上与教他吹箫的同学演出了琴箫合奏《关山月》。可是李祥霆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毕竟是凭着猜想,肯定方法是不对的。所以决定写信给当时广播里经常听到的,而且报纸也报道的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溥雪斋先生,副会长查阜西先生,请他们帮忙费心提供些乐谱。因为无法知道他们的确切地址,只好写上会名“北京古琴研究会”。这时的李祥霆只是一名高二的学生。因为怕查先生他们不予回复,他就把自己做琴的困难经过详细的写了出来。等了很多天,信被退回,因为人家邮局也不知道“北京古琴研究会”的地址。李祥霆立即换了一个信封,这次信封地址写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交北京古琴研究会”,感谢电台,这回信总算收到了。查阜西先生亲自回了信,信中说:“接到你十月廿八日的信,我们很感动。我考虑想要全力帮助你学习古琴”。并且询问了李祥霆的一些有关情况。接到查先生的手书,李祥霆激动的几乎彻夜失眠,仔细而又恭敬的写了回信。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想应借此机会再向查先生写信,要求拜查先生为师,学习古琴艺术,也许是前生的宿缘吧!社会地位崇高、工作头绪纷繁的长者查阜西先生欣然接受了。并回信要李祥霆在1957年的暑假期间到北京来。甚至说:“我不但可以教你弹,也可以考虑送给你一张琴和特制的合奏箫”。
  查先生还建议他把自己取的别名“怜秋”改为“泠秋”,取意于白居易的《听琴》诗,并为详加解释:“泠,读作‘陵’,它的意义是‘最清晰的琴声’。唐人的诗用‘泠’字描写琴之事是很普通的。白居易《听琴》诗里有‘清泠由木性,恬淡随人心……响余群动息,曲罢秋夜深,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沈沈’。这样的改一下,你的别名就不但有根据而且比原来的‘怜秋’要严肃的多了”。
  随信还附有查先生的两张照片,接到这封信后,李祥霆欣喜若狂,他焦急的一天一天计算着日子,盼望着暑假赶快来到,好马上实现他这个梦寐以求的梦想。并时时憧憬着那未来的激动一刻。暑假终于到了,李祥霆收拾好行囊,带上他作为敬献给查先生的礼品而特意制做的一张小小的古琴模型,踏上了开往北京的长途列车。到了北京,他无心浏览首都的市容风光,按着已经查看了很久的北京交通路线图,顺利乘车来到心仪已久的老师门前。当他满怀激动的心情扣开查阜西先生的家门时,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敲开了通往古琴艺术胜境的大门!
  查先生亲切的接待了这位初次见面的学生,认真端详着李祥霆自制的小琴,镜片后闪动着慈祥而欣喜的目光。当即安排他在自己家中住下。其时查先生正在出席全国人代会,不能立即亲自传授,便委托琴友,蜀派古琴家顾梅羹先生代为开蒙,当天下午就开始了第一课。学的是古琴名曲《梅花三弄》,所采用的是传统的对弹教学法,顾先生示范弹一句,李祥霆就跟着学弹一句。这时的他,已经完全忘记了一天一夜的旅途疲劳,全神贯注、如饥似渴的在摄取着老师的每一指教。他多年来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为了现实!――见到了真正的古琴;弹奏着真正的古琴;真正成为了当代古琴大师的学生……,这一瞬间的变化,使这位心醉魂迷于古琴的少年还来不及仔细的去品味自己的喜悦和幸福时,便随即产生了一种沉重的责任感。在李祥霆的心里在暗暗的提示着自己:绝不能辜负了前辈们的殷切期望!
  四天后,查先生会议结束归来,要审听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当他听完李祥霆学弹的《梅花三弄》前四段时,不由得一阵惊喜,如同慧眼的伯乐发现了一匹千里良驹似的高兴万分“好啊!来,我来教你。”立即接手亲自教授。这样一首高难度的琴曲,李祥霆只用了十天便能够流畅的演奏了。就这样,第一个曲子《梅花三弄》,第二个曲子《关山月》……,经过一个暑假的学习,李祥霆学会了弹奏大小五首琴曲,学会了识认古琴谱,还学会了熟练的为古琴上弦。查先生书房中所挂的二十多张无弦古琴,都被李祥霆一一上好琴弦,师生一道鉴赏。
  查阜西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李祥霆颇具琴家气质,欣喜“孺子可教也”,更加着意培养。他安排李祥霆去游览颐和园,亲自带李祥霆去逛琉璃厂的文物书画商店,去听昆曲研究会的雅集清唱,悉心引导李祥霆接触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遗产。同时,他还介绍李祥霆拜识了当时北京的几位著名琴家、书画家,使这个年少的学生迅速开扩了艺术视野。
  暑假很快结束了,李祥霆怀着深深的感激之情告别老师,回去完成高中学业。行前,查先生以清琴一张、洞箫二枝慨然相赠。另又赐予《琴学入门》琴谱、《今虞》琴刊各一部,勉励他回家后要勤学苦练。准备来年高中毕业报考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并且亲自坚持着把李祥霆送上火车。这位长者看看天将下雨,又赶在开车前到车站外买来一把雨伞,送给李祥霆随身防雨。
  (四十多年来,先生一直在深情的怀念这位悉心培养、教育他,慈父式的严师。确实,如果当时没有查阜西先生的慧眼识珠,也就不会有今日享誉琴坛的李祥霆。老前辈提携后进之功德必将永为世人所景仰。)
  李祥霆默默的领受着老师慈父般的关爱。他深深懂得老师为了古琴艺术的继承、发展而对他寄予的厚望。回到学校后,一方面要完成高三的课业,更是每日加倍的刻苦练琴。1958年夏,高中毕业的李祥霆经查阜西先生推荐,凭借他长期的追求和一年来的不懈努力,终于考入了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并开始接受古琴大师吴景略先生的精心传授,同时有机会向管平湖、溥雪斋诸先生学习不同风格的古琴演奏艺术。1963年大学毕业时,李祥霆已经成为我国古琴界的后起之秀,被留校任教。从此,李祥霆进一步将自己的全部心智和精力倾注于古琴演奏艺术,整理和深入研究古琴文献和传统琴曲。同时,他勤奋读书,学习古典诗词,向著名国画家学习国画。继续吹箫、听古今中外名曲,积极扩大自己的艺术视野,加深自己的艺术根基。一直到“文革”爆发。
  我停下了正在飞速记录的钢笔,仰起头冒昧的问道:“先生,那么“十年动乱”期间,您还在弹琴吗”?先生平静的回答:“那个时候,不允许弹琴”。“那您在干些什么?又是什么时候重新获准可以弹琴的呢”?我皱了皱眉头继续又问。先生呷了一口清茶,悠悠的舒了一口气……
  不幸浩劫突降,极“左”思潮殃及古琴,琴乐被斥为封建音乐,不得演奏。李祥霆不得不暂时放下他心爱的古琴,改弹独弦琴多年,其间的迷惘和艰难只有他自己知道。直至“四人帮”被粉碎,春回大地,古琴音乐才得以珠泽重光。李祥霆终于又可以演奏他朝思暮想的古琴了。他除了发掘、整理原来的传统琴曲之外,还怀着对新时代建设的逐浪激情,创作了新编琴曲《三峡船歌》、《风雪筑路》。并且充满责任感的去竭力推广普及古琴艺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手段――通过电台、报刊、讲座、录音以及为电影、电视、戏剧配音等,积极向国内和世界宣传介绍古琴这颗“国乐明珠”,努力扩大古琴音乐的知音队伍。曾编写拍摄有艺术教育片《琴》、电视专题片《琴曲与琴歌》、《中国名曲欣赏》,并为《中国大百科全书》撰写《琴》条目。发表了《略谈古琴音乐艺术》、《<琴操>撰者辩证》、《吴景略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等论文。他还担任了电影《知音》、《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电视连续剧《诸葛亮》等影视作品中的古琴演奏配音,使古琴音乐在中外观众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了更多人的了解。他在自己编写的电视音乐故事片《凤求凰》中,担任全部古琴演奏,其录像带在美国发行,十分畅销。1982年他在英国达拉姆东方音乐节举行的独奏音乐会是古琴史上的第一次独奏音乐会。英国国家电视台播放了音乐会的录像;瑞典、丹麦等国家电台也都先后转播。曾经先后到过全世界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演出与交流活动。李祥霆在古琴艺术方面的成就,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高度评价。
  “那到了89年的时候,您为什么还非要出国呢”?我有些不解,先生淡淡的笑了笑……
  为了更全面、更系统的学习、借鉴、汲取国外其它音乐门类的艺术精华,也为了使他对“古琴即兴演奏”这个研究课题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论认识。1989年,李祥霆暂时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到英国剑桥大学作了一年的‘古琴即兴演奏’研究之后。担任了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的客座研究员,教授来自英、美、德等国家的学生们古琴和洞箫。并在剑桥大学音乐系亚力山大•格尔教授的指导和共同探讨下,完成了《古琴即兴演奏艺术研究大纲》。在旅居伦敦期间,曾到法、德、奥地利、新西兰、日本、香港、台湾等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1990年经法国音乐台精心录制,出版发行了他的第一张古琴独奏CD碟片――《李祥霆古琴艺术》。1990年所演奏的古琴专集《落霞流水》CD碟片在台北荣获唱片“金鼎”奖。发表了《略谈新制古琴的选择》等文章。并举办古琴独奏音乐会多次,其中1992年在巴黎市拉维拉剧院千人座位的独奏会获得满座,是空前的最大古琴独奏音乐会。并且于1993年11月在台湾出版了其琴学专著《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一书,引起了国内外琴界的密切关注。
  记录本又翻过了一页,笔尖急速的划动着“您是哪一年回的国?您回国后又做了些什么呢”?我几乎顾不上抬头了。先生站起身来,从书柜中取出一把折扇,轻轻的展开,上面是名人所绘的一幅国画山水,稳重而深远……
  1994年10月,旅居海外数载的李祥霆回到了他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祖国,继续于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至今。在回国后的几年中,除了教学研究之外,李祥霆还在国内外乐坛上继续向人们介绍、阐释、弘扬古琴艺术,曾经先后录制、发行了《中国民族器乐•古琴》、《幽居》、《李祥霆》、《唐人诗意》等CD、唱片、录音带,录影带十多种,以他与美国音乐家共同合作、即兴演奏并录制创作的广播专题节目《即兴之音》,在2001年荣获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金编钟”奖最佳制作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专家一等奖第一名。发表了《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再论查阜西先生的古琴演奏艺术》、《弹琴录要》、《琴乐之境百字诀》等学术论文。几年前获得国际大奖的电影《秦颂》,里面的古琴曲也都是由李祥霆所演奏。
  (按照先生的理解:古琴上凝聚着中国文化的精髓,随着中国伟大的民族复兴,古琴也必将再次得到广泛的传播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2000年,李祥霆录制了《古琴教学》VCD光碟一套两盘,面向全国发行,使很多对古琴有着浓厚兴趣的人们欣喜非常,奔走相告、引为梯航。这套教学光碟指引、带领了许多古琴爱好者跨进了古琴音乐艺术的大门。对于古琴艺术的传播与弘扬,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在中国古琴史上,是可以称之为“里程碑”式的大事。
  2002年的7月9日,为了配合中国将古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为“人类口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旨在通过互联网先进的传播手段向海内外网友展示中国古琴的古韵魅力。由人民日报社的人民网与北美琴社联合主办的“网上古琴音乐会”(视、音频直播活动)在人民网拉开了序幕。这也是古琴这种乐器自其发明以来,首次在国际互联网上进行的一次现场直播音乐会。李祥霆受邀并在此次直播中演奏了他最擅长的琴曲《流水》,烟波浩渺、激昂澎湃俱生于指下,细腻处使人马上联想到小溪流泉,迂回婉转、剔透晶莹。奔放处仿佛使人亲临江河,但见波涛回旋,奔腾激越、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将整个曲意表现的入木三分、痛快淋漓,足证大家风范。演奏结束后,李祥霆还通过人民网上的网上论坛与古琴爱好者进行了文字和语音交流,回答了部分网友提出的问题。此次直播活动在网上影响颇巨,并且在国内外琴界中也传为佳话。
  2002年7月19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古琴音乐会,题为“唐人诗意即兴演奏音乐会”,这是李祥霆首次全部即兴演奏的个人独奏与吟唱音乐会,也是世界上首次中国器乐的即兴音乐会,所谓“即兴演奏”,它是自发性与偶发性的艺术演奏形式,它是思想与情感最为自由地表达,灵感与技巧最为直接的展现。
(先生曾说:在他的艺术实践与追求中,即兴演奏所体现的是“灵感的连续和思想的流动”。先生的即兴演奏艺术,在国内外音乐界反响甚为热烈。有法国专家评论说:“他能够将艺术传达给对他的传统文化完全陌生的群众。”英国《独立报》评论说:“他的演奏所激发的问题,完全不能回答。所呈献的内容丰富的演奏无疑是惊人的,有说服力的。”台北市立国乐团团长陈澄雄则撰文说:“李氏能够用古典的素材,新的音乐思想和生活的意识经验,肯定了琴乐最高而完整的精神。”都对他这一艺术成果予以了充分肯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中具体体现了艺术家与观众互动交流的特色。在演出现场,观众们的情绪空前热烈激动,纷纷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诸多唐诗名句命题,李祥霆则根据古诗意境即兴用古琴和箫演奏或吟唱,现场发挥的异常精彩。琴家与观众彼此呼应、异常热烈,别开生面。这次将唐诗与古琴巧妙的完美融合,真正达到了诗乐智慧的至臻至美境界。令全场人士如醉如痴、叹为观止!为此,2002年8月6日 的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在其《东方之子》一栏中播出了《专访古琴演奏家李祥霆》的专题短片, 使银屏外的广大观众朋友们有幸得以一瞻中国当代古琴大师的风采。
  我有些“心里没底”似的问:“先生,您觉得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人们,他们真正的需要古琴吗”?先生郑重的点点头,肯定的回答说:“我们要看到,到社会越发达的时候,越需要传统的,越需要古典的,但不是用它代替现有的,而是补充丰富了他的生活。只要社会是发达的,它的艺术趣味、艺术品味就会越来越广泛,他们会不满足于已有的这种娱乐形式。就我经常举的例子:人们刚开始摆脱穷困的时候需要吃肉,等再生活好了就不只需要吃肉了,吃鱼虾。等再好了,许多人鱼虾都不吃,吃素了;家里摆设,一开始是一般的家具,后来就是西式的沙发,后来再有钱的人,可能选择红木家具,再有钱他就要买古董,等再有钱就会买古代书画,搞收藏。所以他是一种文化的扩展,一种人生权利的扩展。很多人现在跑到大自然中间,寻求没有去过的旅游点去旅游,为什么?他们恰恰在喧嚣的社会现实中间,需要另外一个方面。那么就文化来讲,古琴就好像是高山大川,好像是奇松怪石,好像是宽阔的草原,汪洋的大海,人们恰恰需要在闹市之中已经觉得够了,享受够了,快乐够了以后,娱乐够了以后,他返回来就需要这种东西。譬如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北京故宫博物院没什么人,节假日也没有什么人,平时冷冷清清,现在人山人海,人们需要了。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社会发展了,人们才需要了。长城也是这样,兵马俑也是这样,古琴在音乐上,就相当于长城、故宫、兵马俑。比较喧嚣的环境,或者疲劳的劳动之余,你在欣赏古琴的时候,那种内心深处陶冶的感觉,比你去什么茶艺馆自己品茶,比那不知道高多少、不知道深多少、不知道要陶然自乐到多远。再比如现在全国很多工厂在做琴,很多个人在做琴,每年生产的琴说它生产一两千张都可能是低估了,而十几年来,这些琴都卖出去了,卖给谁了?卖给那些弹琴的人去了,这从侧面证明弹琴的人多了很多,而且出版物、演出、广播都很多,这是一个充满了生机的春天,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是乐观的”。
  暂作休息,我走近先生的书柜,里面密密匝匝的放满了各类书籍,其中以中国古典文学类居多,不禁随口问道:“先生最近又有什么新作了吗”?先生立即应声,走到书柜前,伸手从中抽出一篇刚刚打印好的文稿……
  李祥霆的文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其旧体诗曾经得到过文化名人张伯驹先生、中国社科院文学所所长余冠英先生及北京大学林庚教授的赏识。曾经写有许多新、旧体诗词,其中不乏佳作。极具代表性的诗作例如先生写于1985年的《自嘲》:“自知还自问,何必论贤愚。画癖兼诗癖,琴徒复酒徒。狂来日月小,闲去鬼神无。今古杂文野,俨然上大夫”。旷达洒脱、逸趣盎然,使我们不难体味出他那种超脱世俗、抛却机心的人生态度。又尝将其琴学理论用古典诗词的形式表述出来,文辞溢美、发人深思。如他在2000年底所作《琴乐之境百字诀》曰:“琴之为乐,宣情理性。动人心,感神明。或如松竹梅兰,云霞风雨。或如清池怒海,泰岳巫峰。或如诗经楚辞,宋词唐诗。或如长虹丽日,朗月疏星。其韵可深沉激越,欣然恬淡。其气可飘逸雄浑,高远厚重。乃含天地之所有,禀今古之所怀。相依相比,相反相成。此其境”。
  (我曾好奇的问起先生是篇的创作缘由,先生回答说:“人们讲古琴时,好像古琴音乐的特性就是在于静美。我前些年在音乐学院教过的选修古琴的学生有音乐学系的、作曲系的、钢琴系的、管乐系的。其中有一位现在已经是很著名的学者了,他当时学古琴时,我也教他弹过《梅花三弄》了。他也听过我弹《流水》、《酒狂》。可是现在他在一本书上居然还说:琴乐的特征在于静美。我就不能理解,我就很奇怪,我就很不高兴。他的这种观点,在大多数人们的思想中、印象中是很普遍的。我觉得《梅花三弄》不是静美,《酒狂》不是,《广陵散》不是,很多琴曲都不是。所以我就想,古琴音乐到底像什么?五十年代人们把古琴比喻成兰花。对于这一比喻的原因,我经过思考分析,认为是人们听其他音乐听惯了以后,突然一听古琴,觉得它声音那么小,觉得这个乐器的声音很平淡。可是我们听古琴听惯了以后,我们本身有一种在大千世界里什么都有的感觉。我们听《广陵散》虽然声音不如大锣大鼓,但它本身那种刚健、雄浑、深度、力度都是有的,我们是对比着看的,比较着感受的。音乐就是在对比中存在。比如西洋管乐队,一百人的大乐队光小提琴就有几十把,那多响。听一个小提琴独奏时,你也没觉得它声音小,它的气势、力度照样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钢琴协奏曲中钢琴一出来,乐队得收,配器就减少了,不然钢琴多响也不行。可是单独听钢琴就不得了。古琴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弹流水的时候也可以表现出很雄伟的气势。我在音乐厅有两次音乐会是不用扩音器的,坐在十四排之前的人可能也会认为古琴的力度、声音并不小,完全不是那种只有静美的音乐。所以我通过这篇短文对古琴作了很多比喻,不仅仅是兰花了,松、竹、梅都应该像。因为我讲过琴是‘宣情理性’的。古人说理性就是修养。宣情是感情表达,喜、怒、哀、乐都有,就是天、地也有表现,如山川、河流、草木、鸟兽,沧海龙吟当然不是表现龙的外型,而是表现人对龙的一种认识体验和感想。‘秉今古之所怀’,‘相依相比’,有对比、有融合、有发展、有再现。‘相反相成’,比如《广陵散》,以各段落的情绪的对比而显现其音乐的总体。所以我认为这《琴乐之境百字诀》所讲的就是古琴的客观实际而已”。)
  书柜间绷着一根线绳,上面夹着先生近期才完成的一幅国画,用色绮丽、设线多变。一边的墙上则挂着一张先生亲笔所书的摘句条幅,笔意精炼、字划奇险;布局巧妙、章法严谨,通篇虽肖《兰亭》之风规自远。但却又融赵、董之气韵生动。潇洒而持重,灵逸而端肃,诚为佳作。这两幅墨宝吸引得我驻足观看了良久,不由得暗暗称绝。厚着面皮扭过头来:“先生,我想跟您在这幅国画前合个影”。先生颔首默许……
  李祥霆自1957年起就师从时任北京古琴研究会会长的书画名家爱新觉•溥雪斋先生以及收藏大家张伯驹的夫人,著名国画家潘素先生学习国画。并尝试着从古琴音乐艺术以及中国古典诗词的阅读、理解和创作中汲取艺术营养,焕发其创作灵感。既深得其师之传统功力,又兼采西方现代派之艺术精神。其作品既注重传统笔墨又具有时代气息,有时作品纯然古典情趣,有时则完全呈现出现代面貌,有时又将传统与现代风格融为一体,其绘画思想时而形成雄浑之气,时而体现简淡之情,时而表现出明丽之姿,时而流露出狂放之质。但总以恪守中国文化精神为根本。在1988年,李祥霆参加了中国美协北京分会年展;1989年在伦敦大学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了题为‘灵感之翔’的李祥霆个人画展;1990年,又在台北知新艺术广场举办李祥霆山水画展;1991年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作《国画与古琴的点线之美》演讲;1994年11月荣获了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共同颁发的"民族优秀书画艺术工作者"奖;1999年还以山水画《高山流水入梦频》荣获"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之"国际荣誉金奖"。其诸多作品为中外一些知名人士及文化机构所珍藏。
  先生还积极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 1994年在英国的时候,在由《星岛日报•欧洲版》主办发起的“为赈济华南水灾及筹集慈善基金义卖活动”中,将他花费了两年时间精心创作的一幅国画精品及经许多时日才完成的另一幅国画佳作毅然捐献给此次义卖活动,并被竞相购去;2002年12月15日,先生又应邀参加了作为“关注天津•爱心接力•携手迈进2003大型公益系列活动”之“重听弦歌•养正古韵音乐晚会”上的演出,演出的全部收入将作为善款用于公益事业。不巧的是,在演出前的几天先生患上了肺炎,而且在音乐会举行的当天上午,老天又下起了大雪。可是为了不耽误此次演出,他在输完液后,拔下针头就抱起琴乘火车赶到天津。这一举动深深感动了天津的观众,集体为先生的这种精神报以热烈的掌声。可以听出,大家的掌声中饱含了多少对这位当代古琴泰斗的崇敬、钦佩之情啊!
  “叮咚”门铃响了,打开门,原来是前来学琴的学生。我也不好意思再打扰先生的教学了,旋即从包中取出敬赠给先生的一件礼物――是由我撰句,烦薄浪老师隶书的一幅嵌名联。先生饶有兴趣的亲自将缠绕字轴的丝带解开,展卷细细打量。上联是“祥岁稔德赖霡霂”;下联是“祐国祚道尊雷霆”。其涵义为:“吉祥的丰收年景凭借甘霖的滋润;平安的社稷国运仰仗雷霆的慑服”。内嵌上“祥”下“霆”,先生表露出很高兴的样子,点头称赞,我也对先生的不吝赐示再次表示感谢,鞠躬而退。并祝愿先生贵体康泰、万事如意!
  坐在回程的列车上,侧身看看,窗外的景物一瞬即过,唯唯先生的形象与声音却总是停留在眼前、耳边,一直浮现、回荡着。我试图体味出先生每一句话的深刻涵意,想进而了解先生的整个人,并作一概括。冥思了一路,在列车到站的时候,觉得答案已经有了――在我眼中看来,李祥霆先生不是一个高不可攀、高傲凌人的“典型大师”;而是一位为了弘扬古琴艺术不辞艰辛、不遗余力的“琴坛巨擘”;是一位在教学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生活中真挚热情,渊博宽厚、高尚质朴的好师长,是一位真正值得人们尊敬的、德艺双馨的优秀艺术家!

                                              刘长伟作于2003年国庆节


    附:李祥霆,满族,祖籍辽宁岫岩,1940年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1957年起师从查阜西学古琴,师从溥雪斋、潘素学国画。195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师从吴景略学古琴。1963年毕业留校任教,1989年到英国剑桥大学作古琴即兴演奏研究并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音乐研究中心任客座研究员,教授古琴和洞箫。1994年10月回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任教。现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琴会副会长、北京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北美琴社顾问、伦敦幽兰琴社艺术指导、英国东方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台北和真琴社顾问、日本福冈吟咏道八洲庄鹰洲会名誉顾问。199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选为《二十世纪杰出人物》。传略载入《中国艺术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剑桥《二十一世纪世界名人录》等。

    注:刘长伟,一九七七年出生。河北保定琴人,一九九七年习琴至今。现供职于河北省保定市新市区实验小学。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