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高道风范
 

爱国爱教大事业 团结进步真精神——道教前辈黎遇航的人生情操


   
尹育政

    用道教的话说:闵智亭会长羽化、成仙了。总之,他是走了,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他为之信仰和服务了近一生的道教事业。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天天见面,一切都显得平凡平淡。人走了,怀念来了,怀念他老人家昔日的音容笑貌,怀念他渊博丰富的道教学识,怀念他的领导才能,怀念他的人格魅力。虽然生前他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和名山宫观,并留下了无数的著作和墨宝,如今这天上人间,一切都化做了深深的怀念。怀念是因为有着一份情感,有着一份爱戴,有着一份崇拜。再赞美的语言,也无法掩藏悲伤和思念。一个人生前荣誉再多,职务再高,名声再大,都比不过被后人怀念的价值,有些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遗忘,有些人随着他的逝去,相反会被人们时时思念,闵智亭就是后者。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造神和崇神的传统,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和质朴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凡是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统一和团结做出过贡献的人,人们就会怀念他、纪念他,并把他列入仙班,供奉为神。我想闵智亭会长无愧于这个荣誉。

    闵智亭道长1924年5月生于河南省南召县,1941年入华山出家修道。1992年起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闵智亭道长一生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真诚与党和政府团结合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努力探索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的道教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和国家给予了闵智亭会长高度的评价,称其为:著名爱国宗教界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不但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位承前起后的宗师,而且是一位被教内外公认的厚德之师。

    既然是亲密朋友,既然是著名爱国宗教界人士,那么所作所为就应对朋友忠心耿耿、肝胆相照、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就应该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兴盛繁荣、稳定统一做出贡献,闵智亭会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好道士,必须要先做一个好公民。他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诉道众:“一个虔诚的道教徒,首先应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只有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国家、奉献社会,才是道教的未来和希望。”闵智亭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时,闵智亭会长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检阅游行队伍,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欢度共和国的生日,事后,闵会长激动地说:“到天安门城楼观礼,对道教界来说,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我个人来说,一个道教徒、一个普通公民既感到光荣又幸运,更感到幸福。道教徒登上天安门观礼,能享受这种荣誉,表明了党和国家在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程度,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宗教界人士的尊重和无比的关怀。我一直抱这样的观点,只有自己的祖国强盛,道教才有发展前途,如果自己的祖国不强大,就谈不上道教的兴盛,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爱国爱教是中国道教的根本”。闵智亭当时深情地说:“登天安门观礼使我更爱我的祖国。”当年闵智亭会长这一番爱国爱教的心声,使我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我也曾多次听闵会长讲过:“没有民族气节就做不好道士。”

    记得我陪闵会长多次接待和会见外宾及港澳台的道教信徒时,对方往往出于礼节和感谢,会赠送一些纪念品和礼金,事后闵会长总是第一个主动上缴协会的,决不据为己有。记得有一次准备出访香港,需要准备一些礼品,一时不知购买什么礼物好,我去与闵会长商量,闵会长说不用买了,我这里有两个钧瓷瓶,如合适就拿去当礼品吧,结果闵会长个人收藏的两个钧瓷瓶成了我们赴香港参观访问的礼品。有一次,台湾一位号称大陆某气功大师弟子的人,三番五次要求见闵会长,都被拒绝了,事后闵会长对我说:他不是道教信仰者,是歪门邪道,我当然不能见他。通过这些也能看出闵会长的为人和气节。闵会长一直追求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为道教事业服务的宗旨,不喜欢被人吹捧,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道士的形象。他还十分注重继承和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引导全国道教徒踊跃向灾区捐款;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捐资在甘肃省民勤县1500亩荒沙上建立了“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关心贫困地区的教学工作,从海内外引资在陕西省临潼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还用自己有限的生活费,捐助三名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以实际行动弘扬了道教的优良传统,体现了道教慈善的情怀。每年春节道教协会的全体道职员工都要参加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十多年来,往往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准能看见闵会长的身影,他要到各个岗位上看望大家,并给大家拜年。今年的春节再也看不见闵会长给大家拜年的身影了,使我们更加怀念他。记得五年前我们几个人陪同闵会长去香港参观访问,其间闵会长带领我们参观拜访了香港地区的十几所道观。每到一处道观,必带着我们前去朝拜人家道观的各位尊神,然后与这些兄弟道观座谈交流如何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如何培养道教人才?如何为人类的和平文明做出贡献?闵会长从来不以资格老、学识高、名声大而摆架子,因此赢得了海外道教界人士的尊重,闵会长为道教事业、为海内外道教界的团结和发展终生奔忙着。

    2000年8月28日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宗教领袖和平千年”大会上,闵智亭曾经发表了让世界各国宗教代表为之赞誉的中国道教的祈祷词,祈祷词的最后一句至今记忆犹新,令我终生难忘:“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登无上道。”

    闵智亭会长以毕生之精神,以厚德感召着千万信徒,他如今还行走在“无上道上”。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厚德之师——闵智亭会长。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尹育政

    用道教的话说:闵智亭会长羽化、成仙了。总之,他是走了,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他为之信仰和服务了近一生的道教事业。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天天见面,一切都显得平凡平淡。人走了,怀念来了,怀念他老人家昔日的音容笑貌,怀念他渊博丰富的道教学识,怀念他的领导才能,怀念他的人格魅力。虽然生前他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和名山宫观,并留下了无数的著作和墨宝,如今这天上人间,一切都化做了深深的怀念。怀念是因为有着一份情感,有着一份爱戴,有着一份崇拜。再赞美的语言,也无法掩藏悲伤和思念。一个人生前荣誉再多,职务再高,名声再大,都比不过被后人怀念的价值,有些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遗忘,有些人随着他的逝去,相反会被人们时时思念,闵智亭就是后者。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造神和崇神的传统,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和质朴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凡是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统一和团结做出过贡献的人,人们就会怀念他、纪念他,并把他列入仙班,供奉为神。我想闵智亭会长无愧于这个荣誉。

    闵智亭道长1924年5月生于河南省南召县,1941年入华山出家修道。1992年起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闵智亭道长一生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真诚与党和政府团结合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努力探索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的道教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和国家给予了闵智亭会长高度的评价,称其为:著名爱国宗教界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不但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位承前起后的宗师,而且是一位被教内外公认的厚德之师。

    既然是亲密朋友,既然是著名爱国宗教界人士,那么所作所为就应对朋友忠心耿耿、肝胆相照、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就应该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兴盛繁荣、稳定统一做出贡献,闵智亭会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好道士,必须要先做一个好公民。他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诉道众:“一个虔诚的道教徒,首先应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只有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国家、奉献社会,才是道教的未来和希望。”闵智亭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时,闵智亭会长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检阅游行队伍,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欢度共和国的生日,事后,闵会长激动地说:“到天安门城楼观礼,对道教界来说,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我个人来说,一个道教徒、一个普通公民既感到光荣又幸运,更感到幸福。道教徒登上天安门观礼,能享受这种荣誉,表明了党和国家在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程度,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宗教界人士的尊重和无比的关怀。我一直抱这样的观点,只有自己的祖国强盛,道教才有发展前途,如果自己的祖国不强大,就谈不上道教的兴盛,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爱国爱教是中国道教的根本”。闵智亭当时深情地说:“登天安门观礼使我更爱我的祖国。”当年闵智亭会长这一番爱国爱教的心声,使我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我也曾多次听闵会长讲过:“没有民族气节就做不好道士。”

    记得我陪闵会长多次接待和会见外宾及港澳台的道教信徒时,对方往往出于礼节和感谢,会赠送一些纪念品和礼金,事后闵会长总是第一个主动上缴协会的,决不据为己有。记得有一次准备出访香港,需要准备一些礼品,一时不知购买什么礼物好,我去与闵会长商量,闵会长说不用买了,我这里有两个钧瓷瓶,如合适就拿去当礼品吧,结果闵会长个人收藏的两个钧瓷瓶成了我们赴香港参观访问的礼品。有一次,台湾一位号称大陆某气功大师弟子的人,三番五次要求见闵会长,都被拒绝了,事后闵会长对我说:他不是道教信仰者,是歪门邪道,我当然不能见他。通过这些也能看出闵会长的为人和气节。闵会长一直追求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为道教事业服务的宗旨,不喜欢被人吹捧,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道士的形象。他还十分注重继承和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引导全国道教徒踊跃向灾区捐款;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捐资在甘肃省民勤县1500亩荒沙上建立了“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关心贫困地区的教学工作,从海内外引资在陕西省临潼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还用自己有限的生活费,捐助三名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以实际行动弘扬了道教的优良传统,体现了道教慈善的情怀。每年春节道教协会的全体道职员工都要参加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十多年来,往往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准能看见闵会长的身影,他要到各个岗位上看望大家,并给大家拜年。今年的春节再也看不见闵会长给大家拜年的身影了,使我们更加怀念他。记得五年前我们几个人陪同闵会长去香港参观访问,其间闵会长带领我们参观拜访了香港地区的十几所道观。每到一处道观,必带着我们前去朝拜人家道观的各位尊神,然后与这些兄弟道观座谈交流如何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如何培养道教人才?如何为人类的和平文明做出贡献?闵会长从来不以资格老、学识高、名声大而摆架子,因此赢得了海外道教界人士的尊重,闵会长为道教事业、为海内外道教界的团结和发展终生奔忙着。

    2000年8月28日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宗教领袖和平千年”大会上,闵智亭曾经发表了让世界各国宗教代表为之赞誉的中国道教的祈祷词,祈祷词的最后一句至今记忆犹新,令我终生难忘:“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登无上道。”

    闵智亭会长以毕生之精神,以厚德感召着千万信徒,他如今还行走在“无上道上”。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厚德之师——闵智亭会长。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尹育政

    用道教的话说:闵智亭会长羽化、成仙了。总之,他是走了,离开了人间,离开了他为之信仰和服务了近一生的道教事业。现实往往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天天见面,一切都显得平凡平淡。人走了,怀念来了,怀念他老人家昔日的音容笑貌,怀念他渊博丰富的道教学识,怀念他的领导才能,怀念他的人格魅力。虽然生前他的足迹遍布海内外和名山宫观,并留下了无数的著作和墨宝,如今这天上人间,一切都化做了深深的怀念。怀念是因为有着一份情感,有着一份爱戴,有着一份崇拜。再赞美的语言,也无法掩藏悲伤和思念。一个人生前荣誉再多,职务再高,名声再大,都比不过被后人怀念的价值,有些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被人们遗忘,有些人随着他的逝去,相反会被人们时时思念,闵智亭就是后者。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造神和崇神的传统,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和质朴的思维方式,那就是凡是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富强、统一和团结做出过贡献的人,人们就会怀念他、纪念他,并把他列入仙班,供奉为神。我想闵智亭会长无愧于这个荣誉。

    闵智亭道长1924年5月生于河南省南召县,1941年入华山出家修道。1992年起先后担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会长,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常委。闵智亭道长一生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真诚与党和政府团结合作,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努力探索道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途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为中国的道教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党和国家给予了闵智亭会长高度的评价,称其为:著名爱国宗教界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他不但是道教发展过程中的一位承前起后的宗师,而且是一位被教内外公认的厚德之师。

    既然是亲密朋友,既然是著名爱国宗教界人士,那么所作所为就应对朋友忠心耿耿、肝胆相照、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就应该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为国家的兴盛繁荣、稳定统一做出贡献,闵智亭会长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要做一个好道士,必须要先做一个好公民。他曾多次语重心长地告诉道众:“一个虔诚的道教徒,首先应该是一个忠诚的爱国者。只有把自己的一切融入国家、奉献社会,才是道教的未来和希望。”闵智亭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的庆典时,闵智亭会长还应邀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检阅游行队伍,同全国各族人民一起欢度共和国的生日,事后,闵会长激动地说:“到天安门城楼观礼,对道教界来说,这是历史上的第一次,作为我个人来说,一个道教徒、一个普通公民既感到光荣又幸运,更感到幸福。道教徒登上天安门观礼,能享受这种荣誉,表明了党和国家在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方面的程度,也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宗教界人士的尊重和无比的关怀。我一直抱这样的观点,只有自己的祖国强盛,道教才有发展前途,如果自己的祖国不强大,就谈不上道教的兴盛,历史反复证明了这一点,爱国爱教是中国道教的根本”。闵智亭当时深情地说:“登天安门观礼使我更爱我的祖国。”当年闵智亭会长这一番爱国爱教的心声,使我至今久久不能忘怀。

    我也曾多次听闵会长讲过:“没有民族气节就做不好道士。”

    记得我陪闵会长多次接待和会见外宾及港澳台的道教信徒时,对方往往出于礼节和感谢,会赠送一些纪念品和礼金,事后闵会长总是第一个主动上缴协会的,决不据为己有。记得有一次准备出访香港,需要准备一些礼品,一时不知购买什么礼物好,我去与闵会长商量,闵会长说不用买了,我这里有两个钧瓷瓶,如合适就拿去当礼品吧,结果闵会长个人收藏的两个钧瓷瓶成了我们赴香港参观访问的礼品。有一次,台湾一位号称大陆某气功大师弟子的人,三番五次要求见闵会长,都被拒绝了,事后闵会长对我说:他不是道教信仰者,是歪门邪道,我当然不能见他。通过这些也能看出闵会长的为人和气节。闵会长一直追求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地为道教事业服务的宗旨,不喜欢被人吹捧,生活中始终保持着一名普通道士的形象。他还十分注重继承和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引导全国道教徒踊跃向灾区捐款;积极响应和支持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捐资在甘肃省民勤县1500亩荒沙上建立了“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关心贫困地区的教学工作,从海内外引资在陕西省临潼区捐建了一所希望小学,还用自己有限的生活费,捐助三名贫困山区的孩子上学,以实际行动弘扬了道教的优良传统,体现了道教慈善的情怀。每年春节道教协会的全体道职员工都要参加白云观民俗迎春会,十多年来,往往在大年初一的早晨准能看见闵会长的身影,他要到各个岗位上看望大家,并给大家拜年。今年的春节再也看不见闵会长给大家拜年的身影了,使我们更加怀念他。记得五年前我们几个人陪同闵会长去香港参观访问,其间闵会长带领我们参观拜访了香港地区的十几所道观。每到一处道观,必带着我们前去朝拜人家道观的各位尊神,然后与这些兄弟道观座谈交流如何弘扬道教的优良传统?如何培养道教人才?如何为人类的和平文明做出贡献?闵会长从来不以资格老、学识高、名声大而摆架子,因此赢得了海外道教界人士的尊重,闵会长为道教事业、为海内外道教界的团结和发展终生奔忙着。

    2000年8月28日在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宗教领袖和平千年”大会上,闵智亭曾经发表了让世界各国宗教代表为之赞誉的中国道教的祈祷词,祈祷词的最后一句至今记忆犹新,令我终生难忘:“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同登无上道。”

    闵智亭会长以毕生之精神,以厚德感召着千万信徒,他如今还行走在“无上道上”。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厚德之师——闵智亭会长。

    (作者单位:中国道教协会)

    长空蓝蓝、白云飘飘,天高云淡,秋天真是太美了!在这秋景迷人的季节里,北京白云观东院罗公塔旁,那棵老白杨树下,每天傍晚时分都能见到观中的道友与一位清瘦的老者在一起对奕。那是中国传统的车、马、炮、仕、相,“楚河汉界”,将帅对阵、兵卒相争的象棋,中国人都是那么的乐此不疲、兴趣盎然。棋局的周围或道或俗,总有数人旁观,但是任谁也不乱说一句话。老者静静沉思一阵后移动棋子,则必然给对方造成许久忙乱的应付。这时如有“圈子以外”的人偶然遇上,乘兴观战中不慎冒失说上一两句“点化”棋手失误的话语,老者则必然会抬起头来看对方一眼,然后微笑着说:“观棋不语。”当然,那冒失的吐语者则必然会歉意地闭上自己的嘴巴了。每局终了多为老者取胜,对手也不知就怎么输了。年轻人谁没有好胜的性格?于是不依不饶地缠着说:“不算、不算,再来、再来!”老者虽在嘴上笑着随和地应答:“好、好、不算,不算,再来,再来。”那心里真正在笑:“雏儿,学着吧!这象棋,我老人家玩了已快一辈子了,数十年的功力,你如何是我的对手。”

这老者是谁?观中的道士谁不认识他——黎遇航,这个名字不仅是道教界尽人皆知,即是在社会各界中他也是知名度极高的名流人物!中国道教协会成立的1957年,他即被全国道教第一届代表会议选任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一届理事会副秘书长。1961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全国第二届代表会议,他被会议选举担任副会长兼秘书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于1980年至1992年被全国道教界连续选任为中国道教协会第三届、四届理事会会长。1992年3月起至今担任中国道教协会五届、六届顾问。黎遇航曾为江苏句容县人大代表,江苏省政协委员,1980年为全国政协委员,1987年为全国政协常委,并曾兼任全国政协宗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黎老不仅仅是建国后成长起来的道教界上层人士,而且是一位爱国主义志士。他一贯爱国爱教,建国前,尤其是在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日战争中,他就自觉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积极主动地投身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事业。建国后,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根据工作的需要,服从党和政府的工作安排,无怨无悔地致力于道教团结进步的事业。黎老一生经历生动曲折,波澜起伏,甚有人生趣味。

“八·一三”松沪开战

离乡土初涉流亡黎遇航从小即随父亲黎洪春同吸道门,在茅山元符宫中修道,由于他聪慧勤奋,人才出众,甚得师辈长者们的喜欢。师父们肯教他,他自己又能博学强记,所以很快成为同门中出类拔萃的皎皎者。当他十八九岁时,师父们就推其掌门并授徒为师了,于是不久即有四名皈依座下的少年徒弟。当然,在道学上他为人师毫不逊色,门派中更是名正言顺的师父,但在年龄上虽然他少年老成,毕竟还是个小青年。他与四个徒弟互相体贴,亲如家人。既然带了徒弟,这行为举止就更要循规蹈矩,于是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这太太平平的茅山之中,本来真是世外桃源,神仙福地。晨钟暮鼓、早晚功课,道士自在地在山中古观内修持炼养。突然问芦沟桥一声枪响,日本人毫不掩饰地侵占华北,于是举国上下震动。华厦儿女担忧着祖国的危亡,但国民党政府却对日寇的入侵麻木不仁,采取了不抵抗政策。说什么“攘外必先安内”,随之大片河山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在华北的阵阵枪炮声中,1937年8月日寇又在上海挑起事端。8月13日日本军队向中国上海驻军发动大规模进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八·一三”事变。

上海开战,近在咫尺的茅山尤如一片静池中猛投入一块大石,自然是人心浮动了。其实此时全国的形势都是一片乱糟糟,真如庙观之中当家无能,道士受罪,国家政府无能,自然是百姓遭殃。这时的茅山之境,过不完的广东兵,无处躲的老百姓;国民党在逃跑,老百姓在逃难。一时间茅山的道观中也住满了逃难的老百姓,到处风声鹤唳,来来往往的人们也不知道往哪儿跑。

一天晚上,忧心仲仲的父亲悄悄地对儿子说:“顺吉(黎通航的道名),你带上个能干的徒弟,往安徽地方去吧!听人说,日本鬼子凶得狠啊,鸡犬不留,简直没有一点人性!上海离茅山太近了,你是我的命根子,你不走,我的心不安阿。”这位生平艰难的父亲,深情地看着已长大的儿子,“据说安徽那边有打鬼子的部队,那边的情况还安静一些。”但儿子又怎能舍得丢下父亲一个人去逃难呢?所以儿子深情地对父亲说:“爹呀!我从小就和您在一起相依为命,将您一个人放在这里,我去逃难,心中怎能安宁呢!何况还有这座道观以及和您一样的道长前辈们!”黎遇航倔犟地对父亲说:“您别劝我了,我哪儿也不去!我不会离开您一个人走的。”黎洪春见儿子还真动了小脾气,也就不说什么了。

师爷、师父们知情后,也主张他出去走一走。于是师父将黎遇航叫过去,对他说:66现在这仗不是还没有打到茅山吗,你现在也不小了,元符官主要靠你来当家理事,但当家人过去都要先出去历炼历炼,经经风雨,见见世面,识识社会中的人情世故。你缺少这过程阿,现在是出去走一走的时候了。观中的事情现在有我们几个顶着,你不用担什么心的。出去跑一些地方,如没有什么事了,就早些回来。”

师爷的话合情合理,何况当时战事还局限在上海地方。驻军上海的中国军队,尽管南京国民政府不支持他们抵抗,但他们的爱国激情空前高涨,战斗得英勇顽强,日本人能否拿下上海,是个未知数。黎遇航遂听从师父的话,嘱咐徒弟们照顾好观中长者前辈,安排好观务,带上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徒弟,在1937年的冬天,第一次离开茅山出门远行,当时他才21岁。

山高路遥,出门真是辛苦!没想到当他们师徒刚走到安徽含山地方时,师徒俩竟然各自走散。人地生疏,举目无亲,连喝口热汤,吃碗热饭,竟也是奢侈而不可能的事情。真是世界之大,人群攘攘,见面不识,均是路人!黎遇航虽少失母爱,但从小是在亲人和师长们的呵护下长大,哪曾吃过如此之辛苦,所以内心中更觉凄凉。这国家的多灾多难,强寇入侵,伴随着人生的坎坷艰辛,既使他增添了生活的阅历,也使他对陷我山河的日寇更增加了切齿之恨。同时,他的思想上也产生着从未有过的仿惶……

中国会被日本军国主义灭亡吗?道教经得起这场兵燹之灾的洗礼吗?自己今后的路将要如何走呢?……他感到一片迷佣。在当时,这些问题对他说来,确是难以解答,一切是如何的未知和不可预测。在安徽含山时,他夜晚在旅店中住下之后,面对着枯黄的油灯,孤身独影,心中不由得惦记起茅山道观中的师长、自己的父亲和自己在含山走散的徒弟,胸中顿生酸楚之感。虽然明天还要赶路,但他的心又不能平静下来,躺在床铺上眼睛望着那小茅屋的顶梁。他干脆披衣坐了起来,就着那暗淡的油灯,将沉沉的心思磨人深深的墨砚。待墨磨浓后,他提笔写下了记载当时凄切心情的一首诗作,诗题为《抒怀》:

只身脱险到合山,受尽饥兮忍尽寒;

自笑不如空际雁,家山万里任回还。

诗中直叙了自身的窘困,无奈和思念家乡的情愫。实际上这正是诗人仿佛客旅人生大海的旅客忽然间迷失了方向,潜意识中他渴望寻觅到前进的航向和信息。多少年后的今天,黎老整理诗文旧稿,发现此诗作后还发诸多感慨!

后来黎遇航到了安徽六安、固始,经人引导进入大别山中。在谷深林密的大别山区,真使初入世道的他心中发怵,这不由使他的内心万千感慨。在此境况中他也有一首咏怀诗,代表了他当时的情怀。诗曰:

山路崎呕远,林深不见庄;

迎风难跋涉,何处是家乡?

这首诗进一步强化了他当时的无奈,甚至思想深处的绝望。对于他这样一位虽然已走出茅山,从前却从没有离开过师长亲人的青年,这确实是再自然不过的心境了。感怀悲伤,但同时他自觉比以前见识广博视野开阔了。他不由得想,难怪以前当家道长会让座下高徒出外参访,数年后再回到观中必扶其当家主事,这不就是广增其阅历吗。在外遇事见人多了,人情事故也渐明白了许多。过去常听师长们说:“在家不端凳子给人坐的人,出外也就没有凳子坐!”简单朴实的一句话,细想起来其中亦蕴含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不就是在告诉人们:尊重朋友,尊重别人,关爱他人,才会有友谊,才会有朋友,别人也才尊重你吗!想到这些,黎遇航将旅途中的艰难困苦,就自觉地当作了磨硕和历炼,于是他的心情就逐渐地好转起来,由原先的消极悲观的情绪变得对周围的一切都积极、热心、关注起来。大别山中有一处古城堡,是晚清时“洪杨革命”留下来的遗迹,此时这里已是一位名叫李长寿的人作堡主了;这座古堡四周围有坚实高厚的城墙,与外界联通有宽厚的吊桥。古堡内庄子里有地方武装维护治安,庄里管事的人是二堡主李修远。黎遇航看到庄内这样的形势状况,心中说:小日本鬼子如到这里来,人地生疏,庄子里的地方武装就可以抵抗那些没有人性的畜牲了!在这座古堡中他意外地遇到了一个人,那是他小时候在茅山道观中的受业先生吴济之老师的同学巫兰溪。黎遇航虽然尊重这位先生的同窗,但却不愿与他交往,更不肯跟他去跑,因为他知道巫兰溪是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巫兰溪后因事被蒋介石开除国大代表资格)。黎遇航虽然年轻,但心中的是非标准很清楚:

国民党那么多军队,竟然不用来抵抗外寇入侵,而热衷于与共产党斗,致使大片国土沦人敌寇铁蹄之下,所以他的心中对国民党反感透了!黎遇航后来独自经由固始到中州黄川,经河南信阳、湖北孝感到武汉。他要往湖南去,因伯飞机轰炸只能夜晚过江。1938年3月底他碾转到长沙,在这里住了一个月,四月底经株州到达江西樟墅,再往江西吉安。在此他遇到乡人,与茅山紧相毗邻的磨盘老乡周长青,见到了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的新四军。他的思想由此而有了新的认识和觉悟,他感觉到中国有救了!因为中国有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新四军创建根据地

鬼子兵残杀出家人

陈毅和粟裕在抗日战争中各有一首著名的诗篇。陈毅的诗作名为《卫岗初战》,诗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救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粟裕诗作的内容则为:

新编第四军,先遣出江南。

卫岗斩土井,处女奏凯还。

这可不是一般骚人墨客日常的舞文弄墨,而是共和国的元帅和大将当年身临战阵,挥剑杀敌的豪迈高歌,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传奇。那是一个名存千秋的战例,是当年击破江南沉闷的“亡国”迷雾的雷电!

话说,1938年6月上旬,粟裕率新四军先遣队克服各种阻挠,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敌人的后方——茅山地区:镇江、丹阳、句容、金坛一带。自“八·一三”上海战事以来,仅仅半年多的时间,国民党数十万装备精良的军队,却被日本鬼子打得丢盔弃甲,连连丢失苏州、镇江、芜湖、南京。日本军队所到之处,实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

为了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鼓舞江南人民的抗日救国的信心和勇气。新四军先遣队于1938年6月8日上午,选择镇江通往南京的公路的卫岗山地设伏,一举成功地击毙了日军土井少佐和梅泽武四郎大尉以下20余名日军;击毁汽车四辆,缴获长短枪20余枝等军需物品。这是新四军东进江南敌后,首战告捷的处女战。卫岗伏击战的胜利,极大的振奋了江南各界人民的抗战情绪。随之东进的第一、第二支队的新四军,也相继捷报频传。从6月至8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新四军于新丰、新塘、句容城、珥陵、小丹阳、永安桥、江宁、当涂、禄口等处连续取得数百次大小战斗的胜利。抗日是持久的战争,当然要创建根据地。茅山虽非祟山峻岭,但山脉南北绵延,地形复杂,山势深奥莫测:它左据南京,右扼镇江,俯瞰长江天堑,正是雄踞东南,屏障江左,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确是新四军坚持江南敌后抗战的理想战略要地。新四军陈毅、张鼎丞、粟裕等领导人审时度势,带领新四军指战员和江南人民全力进行开创茅山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新四军的抗日行动,使江南各阶层人民更加认清了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才是真正抗日救中国的军队,是解放江南人民的军队,于是人民群众的抗战热情空涨起来。他们主动为新四军送情报、救护伤员,筹粮带路,捉汉奸,从各方面支持新四军的行动。黎通航在抗日的洪流中更加活跃,他干得非常卖劲。此时已身兼数种抗日工作:既是新四军军粮的保管员,又是隐蔽的新四军情报联络站站长,当新四军来到茅山后他还加入了吴仲超领导的新四军战地服务团的工作。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精神,新四军在茅山根据地发动群众成立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利用茅山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力的打击了日寇。

日本鬼子也十分精明和狡猾,他们当然也知道茅山的战略地位,所以他们想方设法企图摧毁茅山抗日根据地,将新四军从茅山挤出去。1938年农历八月十四,中秋的月儿就要圆了。乘着中国这个传统美好的节日,日寇的军事行动开始了。尖厉稠密的枪声打破了茅山人中秋月圆团聚的旧习美梦。这一天鬼子兵对茅山进行了残酷的清剿扫荡,不仅对茅山周围的村庄实施焦土“三光”政策,而且焚烧茅山中的古道观,残杀茅山的道士。茅山的“三宫五观”在这一次劫难中,仅大茅峰九霄宫日寇留作军用未焚外,余者全被焚烧一尽。仁佑观(二茅峰)、德佑观(三茅峰)、乾元观、白云观、玉晨观,茅山建筑巍峨的五观,在这一天中都被焚为焦土瓦砾。而观中的道士则死得更惨!乾元观中全是全真出家修行的道士,住持惠心白道长更是教内外知名人物,但这一天他与观中13位道友一起被鬼子兵押到观外的一座古碑下用机枪射杀。白云观的五位道长也被冲进道观来的日寇枪杀。仁佑、德佑、玉晨诸观的道士有的闻风而逃,余者全遭屠戳。

黎遇航所在的元符宫(俗称印宫),日寇入侵之前,原有四房道院,为西斋、勉斋、迎仙、聚仙。黎为西斋道士,他虽然年轻,但聪明能干,所以长辈们就让他当家理事。他永久难忘1938年8月14这个灰暗的日子!日寇冲进元符宫后,勉斋道院五名道长首先被日本兵逼上了一座木楼,他们喝令道士脱下道袍,然后用刺刀将他们活活捅死(其中有一位叫瞿宗阳的道长被刺十一刀,就是魔鬼的鬼子兵下楼纵火焚尸时,他从楼窗翻出现外拣了一条命,该道长1984年去世)。本来本来这五位道士不该遭劫的,因为他们听到枪声后,其中四位已躲入观外的山林,可悲的是那位年事已高的老道长不认识鬼子的凶残本性。他向躲出去的道士说:“鬼子再凶,总不会杀我们出家人的!你们回来守庙吧!”出家人慈悲为怀,善心待人,他们想不到世间还有披着人皮嗜血成性的魔鬼。于是四位年轻的道长被硬叫了回来,陪着他一道走进了地狱鬼门关。

而西斋道道院黎遇航的几个徒弟机敏过人,鬼子一闯入元符宫,他们见势不妙就拖着几位师长钻人地下沟(当年元符宫地下水道较深较宽),而黎洪春道长眼睛不好,他以为自己一个出家人,与世无争,日本鬼子再怎么无人性也不能把自己怎么样。但他想错了,当他将地沟板块盖好,转身后即被闯入的日本兵拉了出去。鬼子兵要他带路上大茅峰,这位出家人由于视力不好双眼昏花,确是行动不便,再则内心也不肯助纣为虐,所以拒绝从命。残暴的鬼子哪里由得他,所以就拖着他走,当他被推拉到华阳洞旁时,恼羞成怒的兽兵再也没有耐性了,于是他被活活刺死于华阳洞旁。

躲入地下沟道的道士们,目睹了鬼子兵在庙中屠杀道士,用火枪纵火焚烧宫观巍峨的殿宇。元符官这座宋代皇家历时十一个春秋建造起来的古建筑群,顷刻之间形成一片火海。鬼子兵在跳跃,在狂笑,他们将杀人放火视同游戏,但亲眼目睹日寇暴行的玄门子弟的心则在流血、在愤怒!

日寇扫荡茅山的这一天,黎通航因事去了茅山附近西阳一位亲戚家办事。他真是福大命大,因此而幸免遇难。

失慈亲姑母善抚育

入道院有缘续玄宗

黎遇航,道名顺吉,1916年旧历9月21日出生于江苏金坛西岗村。其母黎纪氏因外出未归,久无音讯,所以他幼年时一直由姑母杨黎氏抚养。

其父黎洪春,先为瓦工,劳作中不幸因石灰爆炸而损伤眼睛,不能登高作业,只得放弃做瓦工的手艺。身处艰难的家境,面对黑暗的世道,黎洪春不由得心灰意冷,遂人江苏茅山元符宫西斋道院,拜于耿云清道长座下为皈依弟子。他白天为道观劳作,夜晚即向耿云清道长求学。由于他心中牵挂妻子遗下的骨血,所以也经常出山回家乡金坛探视。

其子在姑母的倾心抚养下,聪明伶俐,长得结实健康。待到孩子四、五岁时,越发清秀讨人喜欢。杨黎氏知道此子是兄长唯一的精神寄托。每逢父子相见或分别时,那父子间自然流露的溉犊之情状都令杨黎氏为之感动而暗地落泪。于是她多次劝兄长离山归家,父子到一起慢慢熬着过日子。黎洪春已看破世情,修道之心坚定,况家中除了黎遇航确实是他俗世生活的全部,其它再无什么留恋。但每次父子见面又都使他们难舍难分,经再三考虑,他特地回家与妹妹商量说:“孩子已四五岁了,兄长我已能照料。将他放在这里,我这心里牵挂着,所以想就此将他携往道观相依生活。”

姑母听了,心中难舍。但又想到:虽然姑侄情重,但毕竟父子同心。兄长孤身一人,有此于相伴确也是精神寄托,所以也就同意让侄儿随父共赴玄门。
耿云清道长,道法玄妙,人品清高。他收徒弟中最为得意者,当数徐龙田法师。徐龙田法师人品学问道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凡道教音乐法务,吹拉弹唱,身眼手法步,教门技艺,样样精通,尤长于击鼓。他击鼓的技巧,初时起鼓,轻如蝉鸣,仿佛晴空万里,继如夏夜蛙声,仿佛繁星灿灿。再则似千军过境,万马奔腾,又继之以雷击闪电,暴风骤雨,瞬然问又云散茸唱,再现青山万里。因他的悟性最高,所以耿云清道长也就最偏爱他,元符官他所在西斋道院在各房道院中也是最为兴旺发达。

黎洪春携于入道,耿道长见这孩子乖巧聪明,少而有礼,确是讨人喜爱,于是率众徒设宴接纳庆祝。酒至半酣,爱徒徐龙田又下厨动手烹调了他的两道拿手好菜:蜜煎生梨片和清炒豆芽,热气腾腾端了上来。耿云清道长情绪很好,他兴致勃勃地答道:“今天在座诸门下,法派在‘定’字辈份”,他用手摸了一下紧挨他坐着孩子的小脑袋说:“可喜现在‘顺’字辈上也有了传人。洪春,这孩子在家俗名为何?”黎洪春急忙站立起来,恭敬地说:“一直想请师尊赐名,故尚未起名字。”耿云清道长点点头笑道:“好,好,那么就取道名为‘顺吉’吧!其意是‘顺’太上无为之法,兆我教继往开来,兴旺发达之‘吉’。”众门下听了齐声赞好!耿云清道长乐哈哈地继续说:“再起个学名,平常时好称呼。就叫‘遇航’,愿他常遇贵人,慈航普渡!”众人听了,纷纷起身,举杯共祝。

耿云清道长对爱徒徐龙田法师说:“此子生有异相,举止不凡,龙田收于座下为徒,好好调教,必有大成!”

徐龙田法师当然高兴,这孩子一人道观即被他看准,甚觉有缘,但自己师父在上没有允许言辞,他也不敢有所表示。今听师父所嘱亲自安排做自己的徒弟如何不喜欢。

黎遇航小小年纪即生活在道观之中,他耳濡目染的全是虔诚奉道,积善做人,修持养生,长生久视的一套说教。日积月累之中很自然将自己陶冶培养成一个道性高尚的人。日常他除了受徐龙田师父单独亲传专授茅山道法之外,还广泛接受其他各位师傅的热心指点。他虚心好学,善于提问,所以更受师长辈的喜爱。道门中颇多身怀特长绝技者,他们都象辛勤的园丁,都乐意往这位如健壮幼苗样的勤勉好学的小道童身上浇水施肥下功夫。因而他这株茅山道教的幼苗,在道教的仙风雨露中得以茁壮的成长。功夫不负苦心人,师父们的辛勤培育,小遇航自己的勤学苦练,很快使他成了元符宫中的小能人。这时的他诗词文章、琴棋书画、吹拉弹唱、科仪斋酿等等道门绝技,多已熟练知晓。

这时,茅山道教界的前辈道长们为了培养道教后学,也专门在社会聘请饱学之士来道观中教授小道士们学文化知识,茅山元符宫聘请的是一位茅山地方知名的年轻学子叫吴济之。吴先生是一位进步人士,他对后期黎遇航的成长和进步影响很大。黎遇航本来就聪明好学,又得名师指点,学业更加鱼得水,进步更快。他的人品、学问、道学哲理诸方面都突飞猛进,很小即成为师父徐龙田的得力助手。在他九岁时,已能登坛任高功法师,领着一批年龄比他大得多的法师在经坛上做道场。由于他那时年龄小,每次登坛做法事,都是由师父将他抱上酿坛。在道场中他担任的高功(酿坛中最高位置的法师)挥洒自如,熟练地应善男信女的要求,做超度、祭炼、祈福、消灾各类法事活动。信徒教众更是相信这位童身登坛的高功法师,真能代天说法。

随着他的年龄增大,阅历逐渐增多,视野更为开阔,知识也随之不断提高,想的问题也就更多了;十八九岁时,师父徐龙田就让他承担起带徒弟的任务了。在师父的督促下,他相继收了四个比他小不了多少的徒弟:周念孝、欧阳念平、陶念忠、汤念义。如不是小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他很年轻就将成为一代年轻的宗师,为弘扬茅山道教文化做更多的贡献。(未完待续)

 

 

 

 

 

 

 

 

、八路军,他们真正是抗日救国为人民的军队。当新四军先遣队东进

时,他与周长青因熟悉茅山情况,遂为新四军部队作向导而随之回到茅山,从此投入轰轰烈烈的茅山抗日洪流之中。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