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高道风范
 

怀念伯父陈撄宁


 

   

陈仲琏

  岁月荏苒,转眼间伯父离开我们已二十年了,每想起往事或重读遗稿,他那慈祥和蔼的容颜,如在眼前,不由人要想到他潜心研究道教学说六十余年,对《道藏》内、外丹经及静功修持之道,有极高造诣,撰有不少著作和文稿,在道教界有广泛影响,也是他被誉为近代道教学者的原因。他对中医理论,也有研究,为中医界所称道。一九五七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后,先后任道协秘书长、副会长、会长,主持道教学术研究,作出了贡献,并被选为全国政协第三届政协委员。十年动乱中,于一九六九年五月在北京去世。他的事迹,在新编《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和《近代名人录》中,都有简介。

  我家祖籍安徽怀宁县洪镇乡新陈埂,世居安庆。伯父一八八零年生,原名志祥,后改名撄宁,以示心神安静,不为外界事物所扰的一种修养境界。听长辈讲,伯父三岁即由祖父教读,因聪颖过人,十二岁即读毕四书、五经、左传、国语等经史,十三岁学作应试文、诗赋等。因祖父是清朝举人,家学渊源,人皆赞他才华出众,初考秀才时,都以为稳可得中,但伯父因常阅读《时报》、《盛世危言》等书报,故文章中对清廷有国弱民贫之议论,幸主考官为祖父好友,阅卷时很是惊讶,遂将考卷抽出,免生意外,并暗告家中,嘱加管束。祖母闻此患病,伯父事母至孝,乃自责日:“母亲请勿怒,下科保中。”果然,下届考中秀才。清末废科举,兴学校,考入安徽高等法政学堂,接受各种科学,如数、理、英语等。但因自幼且夜攻读,寒暑无间,过度疲劳,以致得衰弱之症,俗名童子疥,医生束手,其势万难苦读下去,乃思寻求却病延龄之方法,以挽救垂危之生命,遂从叔祖父学医,研读《黄帝内经》、《扁鹊难经》、汉张仲景《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专著,并由此得知古代医学与气功锻炼本有密切关系,如我国第一部医学专著《黄帝内经》,就讲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气功论述,伯父经研究并亲身实验,原来极度衰弱之躯,竟渐有好转,遂决心继续探求延年益寿,防止过早衰老之法,又经研读有关道教典籍,感到这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其中包含很多哲理。伯父无意仕途,为了探讨道教炼养工夫,毅然离家,到各地寻师访友,来往于名山胜境,住宿于道观佛寺,后在安徽怀远县曾遇道长一位,相聚两句,论证修炼工夫,并改正道书上各种错误,得益匪浅。

  因古代修炼著作,十分之九收入《道藏》,乃于一九一三年长住上海方斜路白云观,专阅明刊《道藏》五千三百余卷及续刊一百八十卷,依次逐篇阅览,不以个人爱憎为去取。明刊《道藏》五百余年来,该观珍藏六十余年来,能将《道藏》作学术研究而又能全部阅毕者,仅伯父一人,他人都因不同原因半途而废,撰有《论四库全书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文稿。

  伯父以十年寻访之功,对修炼知识已无遗憾,于一九一七年返沪常居,除和道友继续探索养生修持外,对《道藏》重要组成部分的炼丹术,也做过考证和实验,认为这是人类化学之初步。对《道藏》旧有目录详注四册,是明代为宗教家的需要而编,查阅不便,不足以供道教学术研究之用,伯父按原一千余种著作的性质,慎重仔细的加以整理,将原修订的《道藏书目分类》稿,又重行修订为《道藏分类目录提要并索引》,共分道学、道通、道功等十四大类,以便检查。又以古代道书卷峡浩繁,深奥难懂,乃择要论释,务期浅显明白,便于理解,著有《黄庭经讲义》、《孙不二女丹诗注》、《灵源大道歌白话注解》及散文和问答。

  伯父为了静心著述,也为伯母调养体衰,于一九三五年冬迁居沪西农村南石桥,该处茅屋数椽,流水一湾,翠柏围绕,环境清幽,每逢风和日暖,伯父母两人,常坐于翠柏林中,烹茶闲话,挥座谈玄,友朋来访,骤观此景,几讶为九天仙侣,暂堕尘寰。此时,伯父除著述外,并和各地通讯研究修炼学术,从事《扬善半月刊》、《仙道月报》编辑、校样、出版工作,伯母施诊乡邻,不受报酬。一九三七年秋,日寇侵护,乡间不能安居,复回上海,衣物书籍,全部损失,其中珍本图书,不可再得。

  伯母吴彝珠夫人,原籍浙江吴兴,早失跍恃,随叔读书于芜湖,一九一一年毕业于上海中西女子医学院,曾任武昌红十字会医院医务主任,上海第二医院、上海尚贤医院医师,上海人和高级助产学校教授,医术高超,病者称道,一九三五年冬,感身体有浸衰之象,乃辞谢一切诊务、教务,农村居住调养,身体渐有康复,又于一九四四年为上海某善堂义务施诊,因劳累旧病复发,于一九四五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去世,享年六十有三,抗战时家人都在后方,后事由外甥女乔馥玖料理,葬于上海虹桥公墓。

  此后,伯父一人居住无定所,诸学生都争请住其家中,便于讲授各种学识,但多住于外甥女处,并得彼夫妇悉心侍奉,故仍得以专心著述。伯父根据数十年研究所得,总结了修炼要领和有关注意事项,撰写了《静功必成》文稿,留作后学之指南,文中对人们衰老死亡的原因,以及免除的方法,指出应以无涯之元气,续有限之形骸,可使生命力永久不竭,再用神气合一之法,以执管生命权,此为初步成功,然后炼气化神,再进一步炼神还虚,最后可以达到成功。为使读者理解,对于文中要点,又列述问答数十条,还定期讲解,听者锻炼后,各有不同收获,如他的学生上海名中医谢药寿,名西医张竹铭,人和医校校长朱昌亚,虽都年已古稀,锻炼后精神抖擞,步履矫健。张医生已去美讲学,朱校长年已九十余,仍健在,又原上海浦东中学校长张嘉寿,有严重头晕眼花毛病,锻炼后说“健康大踏步前进了。”他写了一篇《锻炼经过和对炼功的理解》,伯父阅后给以肯定,并详细写了评语,归纳为八点:(一)动功与静功相结合,(二)恒心是主要因素;(三)生活有规律,无嗜
好;(四)动静调和,生理上得到平衡;(五)方法简而易行,可以普及,(六)静坐是高级道功的基础;(七)是否需要再求进步;(八)本是养生功夫,为什么有人做出病来。伯父还为只以健康长寿为目的锻炼者的需要,又写有《去病延年方便法》一文,索取者甚众。

  解放后,党和政府重视祖国医学遗产,上海成立了气功研究所,市卫生局两次请伯父到该所讲解气功理论和对增进人民健康的关系,上海市副市长李干成、宋日昌也多次邀他探讨气功学术,觉得这是一门独特科学,可以开发人体潜在智能,认识人体生命奥秘,推动人类向高智能方向发展。伯父研究道教学术,早已驰名,一九五三年被浙江文史馆聘为馆员,为保存祖国的文化遗产,他拟将六十年研究所得,加以整理,写出论述,捐献国家,永久保存,只以当时资料尚不齐全,未能着手。

  一九五六年,全国各地道教界人士在北京筹备全国性的道教组织,次年四月成立中国道教协会。伯父先后被选为秘书长、副会长、会长等职,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主持道教学术研究,培养道教人才方面,作出了贡献。嗣后,道协设立研究室,在他指导下,搜集、整理道教文献资料,编写了《中国道教史提纲》,出版了道协会刊》,为培养道教知识分子,举办道教徒进修班。他认为道教的形式,随着时代的进化,不能保证它永久不变,但道教的学术为群众所需要,不但
能够长远流传,而且将来还可以逐渐发展。事实正是如此,道教学术不仅我国研究者不乏其人,外国也有研究者,如天津大学陈国符,研究《道藏》蜚声海内外。著名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对道教典籍《参同契》,曾作过深人研究。日本学者大渊忍尔对《道藏》的编篡,曾作过考证。美国学者约翰生著有《中国炼丹术》。因此,道教学术如果没有坚实的内含,恐早已
埋人故纸堆中,不为人知了。这时著有《道教起源》、《史记.老子传问题考》、《太平经的前因后果》、《教理概论》、《南华内外篇分章标旨》、《静功疗养法》等,还在道协研究室讲解《老子》、《庄子》养生思想和《黄帝内经》,‘这方面著有《静功总说》、《老子第五十章研究》等。

  十年动乱期间,中国道教协会停止了活动。一九六七年春我去北京,曾请他返护稍事休息。伯父是责任心很强的人,他说:“在无别人负责的情况下,我不能贸然离开。”那时他已是八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于一九六九年五月二十五日下午七时在北京去世。‘伯父对中医理论,也有深人研究,初习医时,对古代医学专籍,如《金匾要略》、《中藏经》、《肌经》、《甲乙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都曾搜集钻研,还像神农尝百草那样,对许多中药,亲户煎尝,辨别药性。祖母生病,伯父亲侍汤药,出外游历前,则预留药方于家中,后祖母患病,依方服之果然见效,安庆名中医潘答泉,我与其子潘法平同学,常去播家,潘老医生对伯父医学很是景仰,常说:“你家二先生医道高明,人都佩服。”族人陈耘珊到沪旅游,突患大头瘟病,头面肿大如斗,中西医都说少见,也感束手,伯父精心研究,辨证施治,投用重药,终获全愈。闻者称奇说:“非高手不敢治,也不能治此症。”常言说,“医不自医。”即医生如果自己生病,反而自己不敢医治。伯父一九五四年胃出血在杭州住院,医生多次主张施行手术,伯父都未同意,而采用气功调和血气和药物合并治疗,不久即获痊愈。曾任安徽中医学院兼该院附属医院副院长陈可望教授,就是他的胞侄,少年时到沪学医,就由伯父指导,后来命他投考当时我国唯一的中医院校“上海国医学院”,该院院长是国学大师章太炎,教授挥铁樵、章次公、秦未伯等,均为上海名医,亦为伯父好友,该院教学严格认真,毕业学生多成名医。伯父在北京时,有关领导对他的学识,很是推崇,如原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副部长张执一,都曾和他讨论气功与健身之道。李部长还关切地说:“你的学问要留传。”伯父曾说过:“我全部精神,都用在研究道学方面,医学上未曾悬牌行医,也无著作。”但他医学上的造诣,却是人们钦佩的。

  伯父的国学极有根底,早年北京大学拟请他为教授,讲授经史,因和自己的志趣不同,故辞未就,但常为亲友讲解古书、佛学、道学、医药等,或代撰寿序、祝词以及修改诗文,自己则从事道学著述,所作诗文甚少,也不留稿,今只录七律一首,识者读之,当信其诗即景占来,清逸流畅,一休俗流可比。题为《来成都井到峨眉山脚下,归途赋此志感》,一九六零年五月二十三日下午作于车中。诗日:“蜀中天府久传闻,不及今朝眼见真。四野田园无旷土,万家公社遍乡村。人人高举红旗手,处处争开跃进门。留得余生垂过此,峨山绝顶一攀登。”此诗为伯父同宗教界参观团去西南各地参观时,应四川宗教处马处长所请而作,峨眉山高三千零四十六公尺,游览时间安排过于匆促,伯父只到山脚报国寺,故题曰:“来成都并到峨眉山脚下。”

  伯父热爱新中国,解放前他说:“我生平未曾任政、教、工、商职务,可谓一界不入。”建国后,祖国欣欣向荣,一九五三年即应浙江文史馆之聘。一九五六年到北京中国道教协会任职,做出了贡献,又被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积极参加政治生活。伯父治学严谨,勤学不倦,毕I研充道教学术,著述多种,但不迷信书本。曾指出:“道书不可不读,却不可尽信,必须善于识别。”可见其治学认真的态度。

  伯父待人谦城和蔼,使人可亲可敬。学生中多人已白发银髯,和伯父谈话之前,都先起立,以表尊敬。

  伯父离开我们已经二十年了,自十一届三中会后,中国的情况,已发生了可喜变化,伯父在天之灵,也一定会含笑的。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