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交流
 

以道教中的传统文化理解“八荣八耻”



史理广/李风林

    道教是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宗教,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文化土壤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道教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曾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辉。就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道教文化仍然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006年3月,胡锦涛总书记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提出了“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即:“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八荣八耻”荣辱观对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道教躬行的思想和文化,如忠贞爱国,养浩然正气,力行正义,苦已利人,抑恶扬善,不谋私利,谦虚忍让,宽宏大量、上善若水,孝养父母,尊敬师友,和睦邻里,修桥补路,施茶舍药,克勤克俭,见素抱朴,慈救众生,积功累德,与人为善,敬老怀幼,济贫救难,戒杀放生,奉公守法,诚实守信等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华夏民族的共同心理与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主张是与“八荣八耻”荣辱观相吻合的。因此,挖掘和弘扬道教的传统文化和积极教义,对于贯彻“八荣八耻”这一重要指导方针和道教信众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道教历来有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

《道藏·鹖冠子》有“畴合四海,以为一家”格言,意思是说四海平等统一,都成为一家人。表达了道家“天下一家”、“四海统一”的大一统教义和希望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理想。早期天师道,便推行平等便民的政治,企图解除下层人民的疾苦,为群众造福。《太平经》也提出“忠君”、“孝亲”的口号,认为“子不孝,则不能尽力养其亲;弟子不顺,则不能尽力修明其师道;臣不忠,则不能尽力共事其君。为此三行而不善,罪名不可除也”。古代的所谓的“忠君”或“爱民”跟“爱国”基本是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倡导“忠君”、“爱民”在当时可以算作是一种爱国情感的流露。魏晋南北朝时期,寇谦之、陆修静重视斋戒仪范。陆修静《道门科略》说:“太上老君……故授天师正一盟威之道,禁戒律科,检示万民,……使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认为内持斋戒,外持威仪,便能“佐时理化,助国扶命”,达到“道化宣流,家国太平”的目的。这种将道教修持与“助国扶命”、致“家国太平”相联系方式,也是道教爱国主义的一种表现。宋元间,在江西西山玉隆万寿宫,有“净明忠孝道”,简称“净明道”。“净明道”教义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内容,就是强调修道必须忠君孝亲:“入吾忠孝大道之门者,皆当祝国寿,报亲恩,为第一事。次愿雨旸顺序,年谷丰登,普天率土,咸庆升平”。在当时强敌压境、国家处于危急的形势下,忠君孝亲,是具有爱国意识者捍卫家国的一种方式。

在近现代,道教界在国家、民族遭受侵略的生死存亡之际,爱国热情表现的尤为突出,更为强烈,道教徒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奋勇出山,上马杀贼,为国分忧,为民请命,涌现出许多爱国主义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抗日战争时期,保定易县狼牙山老君堂以李圆忠、石海中为首的“抗日老道”,直接参与民族解放斗争,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侦察地形、传递情报、站岗放哨、救治伤员、保护百姓、掩藏军用物资等,做了大量工作。唐山丰润腰带山天圆观道士积极抗日,巧妙利用道庙掩护冀东区党政军负责同志和机关、报社工作人员,在与日寇周旋中,许多道长为国捐躯。在教义方面,也出现了很多关于爱国主义的论述、主张。如陈撄宁先生(曾任中国道教协会第二届会长)根据道教重术的特点,提出了“仙道救国论”,希望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以“神通”来使中国摆脱任人宰割的命运。在主张以仙道救世救国的同时,陈还提出一种“道教文化救国论”。在《论〈四库提要〉不识道家学术之全体》一文中,他尖锐地指出了文化宗教侵略的危害性,并且认道教为中华民族精神之所寄托。他说:“须知信仰道教,即所以保身;弘扬道教,即所以救国,勿抱消极态度以苟活,宜用积极手段以图存,庶几民族尚有复兴之望。武力侵略,不过裂人土地,毁人肉体,其害浅;文化宗教侵略,直可以夺人思想、劫人灵魂,其害深。武力侵略我者,我沿能用武力对付之;文化宗教侵略我者,则我之武力无所施其技矣。若不利用本国固有之文化宗教以相抵抗,将见数千年传统之思想,一朝丧其要基,四百兆民族之中心,终至失其信仰,祸患岂可胜言哉!”表现了一个道教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爱国热忱。另外,民国初期于北京发起成立道教会提出的“入世救国论”,也充分显示了道教界的一些有志之士对运用道学,振兴中华,造福人类的决心。

回顾历史可知,近现代以来,道教界不仅积极参加了反帝爱国的旧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而且还支持了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特别是当日本帝国主义者疯狂进行侵华战争期间,不少道教徒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支持抗日军队,参加各种形式的抗日救亡活动,甚至为此而英勇献身,大大发扬了道教的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弘扬道教的爱国传统,对于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要求,克服崇洋媚外的思想,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道教济世利人的学说有可贵的理想和社会价值

    “八荣八耻”的核心是要坚持为人民服务。道教济世利人的主张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思想。道教经典《度人经》有一句口号:“仙道贵生,无量度人”。 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以度己度人为宗旨。《墉城集仙录·卷一》引圣母元君的话说:“夫重长生者,始于一身,次及家乡,至于天下。为子尽孝,为臣尽忠,为上尽爱,为下尽顺,色味调和,与道合真也。若止一身独愿长生,久住无为,逃避上下,不营忠孝,不存兼济,偏善乖道,自是失德。”要求道教信徒不仅要“度己”,而且要担负起“度人”的社会责任。度人的方式很多,如以我之德行去感化他人,以我之能力去帮助他人,以我之学识去教导他人,以我之宗教修持为大众服务等等。只有积极地为社会作贡献,功德圆满,才能名登仙籍。若只顾一己长生,离弃社会生活,则与枯木死灰无异,也就丧失了作为人的价值。《老子想尔注》中说:“道普德溢,天下太平也。”道德作为人伦、治世、修真的宏纲,如何去宣扬道德,裨益天人,也早为道教所重视。《太平经·卷六十七》中曾说:“人积道无极,不肯教人开蒙求生,罪不除也。”“人积德无极,不肯力教人守德养性为谨,其罪不除也。”即人积有无量道德,若不肯用心尽力地施教他人,是有罪并不可免除的。《太平经》还说:“夫教人以道,比若以火予人矣。少人来取之,亦不伤其本也;无极人来取之,亦不伤其本。今幸可共之以教天下之,助天生物,助地养形,助帝修正”。即道德像火一样可以燎原,像水一样饮之不竭,且有益于天人。所以必须全力宣导,从一人开始,以致万人俱受教益。积有道德的人有责任去施教,裨益天人使世人俱得闻道德,这是“上洽天心,下洞无极,人民莫不乐生为善”的最高善举。

    《云笈七签·道教序》说:“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为了达到教化济世目的,道教积累了丰富浩繁的经典道书,旨在通过书言立义以阐扬。在我们所熟悉的经典道书中,有《道德经》、《太平经》、《老子想尔注》、《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阴符经》、《抱朴子》、《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大道论》、《重阳教化集》、《悟真篇》等等。历代高道还特别重视自我的身体力行,以践行太上所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和“不言之教”的垂训。如魏伯阳真人、葛洪真人怀素朴之志,孙思邈以济物以功,吕洞宾帝君扶危济困,张继先真君以虚静为务,长春真人济世止杀等等,仙传中还记载了众多济世利人而位列仙真的人物。他们中有的常行阴德,拯救于人,慈爱于物,累功积德,以至成仙;有的以自己的高超的医术医德,治病施药,为世人解除病役;有的散已所积,以济穷困,周贫救急;有的心胸博大,宽和待人,严于律已;有的除害荡妖,救灾拔难,功济生灵。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皆传扬了扶危济困、利济苍生、舍己为人等社会美德。因此,道教济世利人的学说有着可贵的理想和社会价值。挖掘、弘扬这一主张,对于抵制和克服自私自利、见利忘义、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净化人的心灵,树立和增强“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道教的劝善学说对社会安定团结具有积极影响

    “八荣八耻”之一是“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是针对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善恶不分、美丑不分,损人利己,影响安定团结的现象提出的。面对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并能弥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道德体系。而道教的劝善书正是这一道德资源的宝库。

    道教劝善书,是道教徒自我约束的伦理规戒,也是道教主要的伦理道德观念。宋元以来,广泛流行于社会,对中国社会的民风、民俗、伦理道德及民众心理均产生过很大影响。道教《孝亲宝鉴》序称:“人心向善而社会安定,国家兴盛,进而世界和平也。” 

    道教劝善书的伦理思想,首先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公德。《云笈七签》卷三十八《太霄琅书经十善十恶》称:“恤死度生,救疾治病,施惠穷困”,以至“边道立井,植种果林”,提倡修桥补路,这都是社会上公认的“善行”,它又反对奸淫、偷盗、搬弄是非、说谎这些社会公认的恶行,这对于风俗的淳朴和社会道德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太上感应篇》则以“天人感应”和“因果报应”的思想来约束人们的言行。认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就是说,世间的一切祸害与幸福,原本是没有固定的门径,全都是由于自己不遵循社会公德而多作恶事所招致的。如果在世能多做好事必定会有福报,多作坏事也必定会有祸报。这种祸福报应就像人身上的影子一样,它始终是跟着人的形体寸步不离。这种立竿见影的祸福报应观,在某种程度上说,对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心理状态皆有一定的影响。这与当代社会去恶扬善,追求真善美乃至提高人的思想情操是一致的。

    道教的劝善伦理,对人们思想道德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如“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告戒世人不要去做那些违背良心的不正当的事情,更不要自欺欺人。又如“忠孝友悌”、“敬老怀幼”,宣传的是忠孝伦理道德和友爱亲情,倡导的是慈爱之心,劝告世人要尊老爱幼,对孤苦儿童要多献爱心。还有“积德累功,慈心于物”、“济世之急,救人之危”等等,这些伦理思想的宣传和倡导,对行善积德的规劝,于整个社会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太上感应篇》在列举众多善行标准之后,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就是“所作必成,神仙可冀”。也就是说善人有所作为都能成功,连做神仙也有希望成功。并称“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告戒世人,世间种种善报皆由积善而得,所谓善行必有善报,这是天道的福善。这种思想虽然具有一定的神学性,但是对社会的善功德行仍然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同时,《感应篇》还列举了种种恶行,言明感应之理,劝告世人要以此为戒,否则恶报就会随之而来。这种思想对世间那些违背伦理道德者具有一定的威慑力。

    《文昌帝君阴骘文》开篇即以文昌帝君现身说法,来告诫世人,只要都能效法他行事,定能得到福报。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济人之难,求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赐汝以福。”这种正面阐述善报之说的思想,对世人影响很大。特别是那些追求功名和向往美好幸福之人,自然会多行善事,广积阴功,诸恶皆不敢去作。可见,这种善恶报应思想,是与人的道德行为联系在一起的。种善得善,种恶得恶,这种思想自然有利于人心的净化,使人好善乐施,济世利人,鼓励人们追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有利于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与社会的安定团结,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四、道教守法践约的主张对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有积极影响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八荣八耻”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世界的影响,社会上出现形形色色的违法乱纪现象提出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一定要着重加强公民的法律意识、道德意识以及信仰意识教育。在这方面,道教的守法践约的主张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道教是守法践约的宗教。道教的清规戒律甚为繁琐,分为戒律、斋戒、清规、禁忌四种。戒律就是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愿念的规定,违背了就要获罪受遣。道教戒律种类很多,律条有简有繁,少者八戒,繁者一千二百戒,普通的也有三百条左右。对教徒方方面面的思想行为都有明确的制约,要求十分严格。

    早期道教便已有道诫,如《太平经》中有“贪财色灾及胞中诫”、“不孝不可久生诫”等。《老子想尔注》中亦列有“道诫”,如“志意不可盈溢违道诫”等。所谓“道诫”,即道君对信徒所降的劝诫、警告、文告,是教团用来规范人心,制约其行为的。戒律由道诫发展而来。所谓“戒律”,即教团以天神之名,用以约束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规定。道教认为人的罪福、生死、贵贱等都是“行愿所得也,非道非天非地非人万物所为也”,所以学道之人必须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学道而不受戒是无缘登仙的。

    道教宣扬“不言之教,无为之益”,自度度人,重视精神感化,进一步升华了尊道贵德思想。历代仙真秉天道之正气,慈心于物,修积善功,传教济世。道教规范修持的千余条清规戒律,要求后人持戒正心,改恶从善,养浩然正气,修炼三宝,证虚无妙道,阐教度人。戒条中的“不得违戾父母师长、返逆不孝;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国家;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其他妇女;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等,与国家现行宪法、法律、法规不相矛盾,而且与爱国爱教的要求和现代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相符合。道教平时教人自觉行善积德,正心诚念,自我提高良好的道德精神素质,养成良好的习惯。好比医生指导教人们平时习惯于自我坚持肌体锻炼,调理身心,舒通气血,平衡阴阳,自始至终地坚持保健预防活动,增强人体精神生命健康素质,防治于未患。道教讲,“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不履邪径。”告诫世人,凡要做一件事,必须三思而后行,不可追风潮,钻空子。若是合法的事便勇往直前去做,这是趋吉的关头;假如不合法规的事,便须悬崖勒马,不能去做,这是避凶的关头。如此慎行于事物,便会得到天道的护佑,“人皆敬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所谓:“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在贯彻八荣八耻,践行“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今天,弘扬道教守法践约的主张,借鉴道教对信徒所降的劝诫、警告、文告,对于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减少违法乱纪现象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保定市道教协会)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