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交流
 

人类之母----女娲



    提及中华始祖,我们不能不首先想到女娲。女娲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又是神话故事中的人类之母。在中国没有文字记载的上古时期,传说与神话是交织在一起。女娲劳苦功高。《淮南子·览冥篇》云:“考其功烈,上际九天,下契黄垆;名声被后世,光晖熏万物。”在西汉的《运斗枢》、《元命苞》中,她同伏羲、神农被列为中华民族人始之初的“三皇”。

女娲造人

  与西方亚当、夏娃创世纪的故事一样,中国人也有自己的人文始祖伏羲和女娲。尽管历史上对女娲造人有不同的传说,但有一点是公认的,这就是女娲是人类之母。

  女娲,一名皇母,与伏羲氏为兄妹。传说他们的母亲华胥氏,看见一个巨大的脚印,偶然高兴,就走上去踏了一脚,不知不觉心中大动起来……,忽然又有一条长虹从天上飞来,紧紧缠住了她的身子,使她如痴如醉了好一阵子。12年后,生下了伏羲。过了若干年,又得感应,生下了女娲。不过女娲可没有伏羲那样幸运,出世后在荒漠原野中躺了好多年也没醒来。天神派了10位神人日夜守护,直到宇宙由混沌而渐渐轻清,天上出现太阳和月亮,地下有了湖泊和草木时,她才从亘古中复苏。自此,伏羲和女娲挑起了繁衍人类的重任。

  伏羲和女娲俱是人面蛇身,其貌不扬。伏羲爱静,女娲爱动,俩人性格截然不同。伏羲每天坐在山头,凝目而思,苦苦探索宇宙之奥。久而久之,悟出了阴阳玄机,用“-”代表阳,用“--”代表阴,又与四方结合,发明了八卦。自此,阴阳八卦成为中国古文化的基石。女娲坐不住,整日在太行山中东奔西跑,南游北逛。当时的地球沉寂荒凉,女娲觉得寂寞无聊。一天,她来到波光粼粼的湖边,见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摇曳,忽然产生了一种造人的奇想:“我要是能造出一些人来,与我在一起欢欢乐乐度日,那该多好!”她从湖边挖出泥土,照着水中的影子揉捏成泥人,又根据自己的想象不断修正,直到和现代人的模样差不多时方感到满意。照《山海经》的说法,她把这些泥人扔出去,都变成了活蹦乱跳的人类。她又嫌捏泥人太费功夫,就从山上扯了一根藤条,飞快地拍打泥土,落到四面八方,从此出现了队伍庞大的人类。

  到了汉代以后,这种传说有了变化。女娲在湖边捏出了比较完善的泥人,运用神力可使它忽高忽矮,忽蹦或跳,但毕竟是泥土之身,无法让它变成活生生的人类,神力一收,又成为一堆泥土。她苦思冥想,终不得法,只好向兄长求救。伏羲说:“万物皆有阴阳构成,有阳无阴,有阴无阳,阳盛阴衰,阴盛阳衰,一切生物都不复存在。要出现像你我这样的人类,也需要有男有女,男女……。”说到这里,脸由不住红了起来。女娲是何等聪明的人,心中一下就明白了。二人虽然是一男一女,无奈是兄妹关系,自觉羞耻,不能干那苟且之事。可是不这样做,又怎么可以延续生命呢?女娲左右为难,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女娲把伏羲请到浮山,本想与兄长商议此事,但见了面又无法开口。充满柔情的阳光洒满绿色的山岗,也洒在两位巨人的身上。女娲脸色潮红,用身边的绿草编成扇子,遮住自己发热的面孔,又顺手扔给兄长一把,伏羲接住后也同样盖住了脸。他俩默默的向天祷告:“如果苍天希望我们这样,那么山下的云烟就合为一处;如果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就让云烟四处飘散。”话刚落,云烟就像神助一样从四面八方飘来,合在一起。两个人的蛇尾不知不觉都动了起来,慢慢地搭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人类就像中秋节的珏山吐月一样,马上就要一涌而出。不大一会儿,两个人的蛇尾缓缓分开。放下扇子,伏羲的脸如阳光一样灿烂,女娲的脸像桃花一样盛开。短暂的时间,两人完成了一大杰作。女娲把他们身下的泥土急速地捏成泥人,又暗运神力,这些泥人竟一个个蹦跳和说笑起来……。自此,这个世界上有了人类,有了生机,地球不再冷漠,日月为之增辉。

  这种传说由来已久,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上,就有许多人面蛇身的伏羲、女娲交尾像。在晋城地区,至今仍有一种唐代的黑陶,中间是蛇身相交,两头是人面像。其实,这就是汉代延续下来的伏羲女娲交尾像。从女娲造人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理解古人为什么要把女娲称作“人类之母”,把伏羲和女娲称作“人类初祖”、“人类始祖”、“人文始祖”了。

  西方有亚当、夏娃,我们也有伏羲、女娲,东西方文化竟有如此的相似之处。

女娲化物

  在太行山,人们有一种奇怪的习俗。春节期间,从初一到初十,分为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马、六牛、七人、八谷、九果、十菜。每天早上,太阳刚刚出山,年长者就要跑出去观天气,如果初一万里晴空,太阳红朗,就认为当年适合养鸡;如果初三阴暗无日,西风凛冽,就认为这一年不适合喂猪。他们就是这样来计划当养什么,当种什么。如果初七天气不好,大人就要叮嘱小孩,今年人要有灾,出门要操心,吃饭要注意等等。尤其是在太行山南端,这几乎成为年长者在春节期间的一项任务。这种风俗流传很久,在《太平御览》中就有记载。原来,这与女娲生化万物有关。

  女娲在造人之前,就产生了繁衍万物生灵的想法。在正月初一这一天,她来到太行山的鸡山——位于泽州县三沟村,远处一看,颇觉有趣,就模仿山形用黄泥捏了一只鸡,暗用神力,竟扑腾腾飞了起来。相传,这是地球上产生的第一样动物。从此以后,她模仿着不同山峰的形状,接连造出了狗、猪、羊、马、牛。到了初七这一天,来到湖边,看见自己的影子才造出了人。地球上有了动物,刹那间有了生机,女娲不再感到寂寞。人和动物都是张嘴要吃的东西,她像想象着造出了谷、果、菜。万事开头难,过了初十以后,女娲熟能生巧,一天最少能造出70种生物。在她居住的丹河峡谷,至今依然屹立着龟山、蛇山、象山等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女娲造物时,由于天气的阴晴变化和风霜雨雪的交替,因而所造动物或温顺、或凶猛、或狡诈、或残暴。初一至初十,由于天气好,女娲又精心捏造,所造植物成了人类最早耕作、栽培的植物,所造动物成为人类最早驯化的动物。自此,人们便按照女娲造物的时间,将其排列起来,根据当日气候来定当年宜种、宜养的动植物。

  现在地球上有许多山峰酷似动物,人们大惑不解:难道天下竟有此等奇事?不是山峰照动物所生,而是动物仿山峰而化,既是造物主神功,更是女娲的杰作。

女娲通媒

  婚配制度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这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传说就是由伏羲领导,女娲主办的。

  人类来到了地球,地球充满了活力。伏羲和女娲分外高兴,爱静的伏羲也坐不住了,每日里教他们织网捕鱼、狩猎农耕、系统识数,而女娲成了他们忠实的守护神,帮助人类斩妖除魔,守护家园。经过漫长的时期,人类不断地演变、进化、繁衍,成为地球的主宰者。由于伏羲的教化功劳,人们公推伏羲为首领,称为伏羲氏。

  伏羲氏聪明绝顶,理政有方,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有一件事情无法下手,就是男女情爱之事。男人可以视天下女人为其妻,女人可以把天下男人当作夫。人们为了抗御自然灾害可以同生共死,有福同享,有难共当,但在情爱问题上,男人为争夺女人,女人为争夺男人,却互不相让,甚至箭棒相见。生下的儿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更为危险的是,近亲相交,弱智儿遍地。这样下去,刚刚从混沌中走出的人类,眼看又要步入灭绝的境地。伏羲氏苦思无计,只好让聪明的妹妹想想办法。女娲每天闲得无聊,正巴不得有点儿事干,便到各地考察。一天,来到太行南端的丹河峡谷,只见这里山高谷幽,树茂林深,虎豹出没,人迹罕见。在一深洞中发现一男一女在此穴居。她进去后,两人怒目而视,仿佛见了敌人。女娲好言相慰,消除了对方的误会。细细探究,方知根由。原来他俩原籍山东,年轻时相爱甚厚,但群婚制搞得他们不得安宁,不是有男人骚扰,就是有女人挑嬉。俩人便千里迢迢,逃到人迹罕见的丹谷深山,在这一洞穴中隐居下来。女娲正要问他俩年老之后,如何生活这一问题时,忽听脚步声响,进来了一位体格健壮的年轻男人和一位美貌女子。原来这是老人的儿子和儿媳。女娲追问儿媳的来历,老人告诉她:他俩生有一男一女,长大之后,为了繁衍生育,又防孙辈痴呆,就让儿子带着女儿,跑到山下,找到一位贤慧的母亲,讲了事情原委,用女儿换来了儿媳。女娲茅塞顿开,心想,如果天下人都像他们这样,有个家室,安安静静的过日子,该有多好!她又到各处进一步进行了解,所见所闻,更加坚定了进行婚配制度改革的决心,同时也运筹好了改革的办法。伏羲氏见女娲胸有成竹的样子,知道妹妹一定有了办法,就着急的追问起来。女娲说:“这种现象必须改变。依我看,男女两个配作夫妻,才可以不乱。男的得到女的为之有室,女的得到男的为之有家,有了家室,就可以安稳过日子。”伏羲说:“还是妹妹聪明,这样一来,天下方可安定。只是男到女家,还是女到男家?”女娲回答:“现在还是草茅初启,称不上文明时代。人类生存,既得有衣食,又得抗御外敌。男人身强体壮,保护女人容易;女人身柔力薄,保护男人就很难。既然如此,女人就应该住到男人那边去,受到男人的供给和保护。男人得到女人应该叫娶,女人得到男人应该叫嫁。男人把女人娶过来,就得视为家人,加以保护;女人嫁过去,就得把男方当自己家,孝敬男方父母。”

  伏羲大喜,正准备颁布实施,女娲拦住了他,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但还有三件事情需要议定。”伏羲问:“哪三件事情?”女娲不慌不忙,一一给他讲出个道理:“第一件就是正姓氏。男女搭配,解决了群婚问题,但还没有解决优生问题。同一个祖宗的子女结为夫妻,生出来的孩子非呆即傻,非聋即哑。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凡是同姓的应该禁止婚配。第二件事情就是通媒妁。男娶女嫁,要有媒妁。有了证人,就成为合法夫妻,别人就不敢私自骚扰。如果离异再嫁,有了媒妁作证,别人才敢再娶。第三件事情就是行聘礼。既然女方要到男方去,显然男方需要有诚意。凡嫁娶时,男子必定要拿点儿贵重物件送到女家去,表示自己的诚心,又表明一种尊敬、礼貌的意思,这样做才能称婚姻确定。”伏羲听了,哈哈大笑:“亏你想得出来!”他忽然想起了什么,问女娲:“你说拿贵重物品作聘礼,那究竟是什么东西呢?索性规定好了,省得不明事理的人们争来争去。”女娲说:“现在是茹毛饮血的时候,最通行的是皮,最贵重的也是皮,就用鹿皮作聘礼吧。至于鹿皮的数量嘛,我看还是两张为好,取个成双的意识。”由此一直到汉代,行聘礼时,仍有“纳鹿皮”一项。

  到了第二天,伏羲氏布告天下,按女娲氏说的去办,并且让女娲氏专管这件事。女娲又让一个名叫蹇修的臣子,协助办理媒妁的事情。自此以后,风俗一变,男女的事情有章可循。当然其中的艰辛和阻力,可想而知,但经过女娲的努力,人类终于迈开了文明的步伐。人们为了感谢女娲的功德,尊之为“禖神”。

女娲补天

  谈及神话,人们一下就会提到古希借、古罗马,西方人更是以维纳斯、丘比特而骄傲。其实,中国的神话传说,不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逊色;中国的神话英雄,更让人钦佩。女娲补天的传说,是中国神话中最为撼人心魄的故事,女娲则是人们公认的千古第一英雄。

  伏羲氏死后,女娲氏代立。女娲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将天下治理得更好。正当天下太平,百姓乐业之际,大祸突然临头。一天,女娲正在太行山上巡察,忽然“轰隆”“轰隆”几声巨响,顿觉天旋地转起来。女娲大喝一声:“不好!”奔到太行山巅观察,只见支撑东西南北的四柱崩塌,天地倾斜。刹那间,青天撕裂开一道大口,太阳像硕大的火球一样发出毒光。千年老林燃烧起熊熊大火,熊狮虎豹发疯似地狂奔,见人吃人。大地像人踩在玻璃渣上一样啪啪作响,撕裂成无数碎片。大海像油锅一样沸腾起来,越过海岸,扑上陆地。陆地上的千万条河流无堤可堵,无坝可防,宛若脱疆的野马四处乱撞。人类有的被虎豹咬死,有的被烈火烧焦,有的被洪水吞没……这是一种多么恐怖的情景!女娲心想:“刚刚从混沌中走出的人类,难道就要这样覆灭吗?当初我造出了人,难道就是让他们来到这个地球上,受这样的折磨吗?”女娲毕竟是女娲,她恍惚、焦虑的心顿时平静下来,风驰电掣般地赶到东海,在大海深处引来巨鳌。这只巨鳌力大无比,可负山而行,其四足可伸可缩,是东海的定海神针。女娲忍痛砍掉它的四足,迅速支起了四极。大地稍微平静下来,不再像大地震那样令人站立不稳。天上的缺口怎么办?女娲想了又想,决定用五花石补天。她登上“天下之脊”太行山,在其南端的浮山上扎下营盘,炼石为汤,然后补住缺口。五花石乃红、白、黄、黑、青五种颜色的矿石,用之补天后,天上也出现了五种颜色。天高云淡时,为蓝天、白云;暴雨来临时,天上是乌云压顶;将下冰雹时,又是黄云一片;太阳落山时,往往会出现红色的火烧云。也有人认为,太行浮山上有青石、白英石、黄圩石、红铁矿,独无黑色之石。化石为汤,没有煤炭不行,像传说用柴草之类作燃料,石头是绝对化不成汤的,所以黑色一定是指煤炭。由此可以推断,上古时期人类就有了冶炼之想,难怪泽州之地冶炼盛行,千年不衰。

  还有一种说法,女娲补天,采的是青石,只因青石采完了,方用五花色弥补。石头采好之后,放在缺口处,借助原始森林的大量木材作燃料,将石头炼在一起,和蓝天的颜色一模一样,看不出半点破绽。这样的石头共采了36501块,每块高12丈,宽24丈。补住缺口后,还剩下一块未用,历经万世,自经锻炼,灵性已通。因为众石俱得补天,只是自己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嚎惭愧。不知又度过多少时光,此石有缘步入红尘,投胎到贾府,取名贾宝玉。在曹雪芹的笔下,他与薛宝钗、林黛玉、袭人等在温柔富贵乡演出了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爱情悲喜剧。其实,这块具有灵性的石头至今仍在。

  经过漫长的岁月,它化作了一个石人,整日坐在浮山的山腰,负责看管对面的巨鳌。

  经过女娲的努力,终于战胜了这场塌天大祸,但毕竟留下了痕迹:天向西北倾斜,因此太阳、月亮、星星自然归向西方;地向东南倾斜,因此大江大河、小溪小流都往那边汇流;天上的彩虹,就是我们伟大的女娲补天神石的彩光。

女娲除魔

  在人类历史上,正与邪、神与魔的较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早在洪荒时期,女娲与康回就进行了一次殊死的战斗。

  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后,耗力过大,便在自己炼石补天的地方住下,颐养精神。丹谷群山环抱,钟灵毓秀,女娲给她取了个美丽的名字——丽。这里不仅山川秀美,而且生长着数不清的奇珍异草,以供女娲疗伤之用。正当女娲静心休养之际,冀州突然冒出了一个恶魔,这个恶魔姓康名回,生得铜头铁面,红发蛇身,力大无比,且穷凶极恶,在冀州占地为王,号称共工氏。康回虽然霸占一方,但仍不满足,频频向邻州发起攻击,欲称霸九州。女娲乃上天所遣救世之神,岂有不管之理,便在泽州之地召集民众,削木为箭,取竹为弓,碎石为弹,训练泅水登山,飞跃腾奔,射箭抛石。又令民众准备五十万担芦草,五十万支竹尖以备急用。原来,女娲早打探到敌方虚实。康回擅长水战,不宜陆战,更不习山战。冀州之地,原为大泽大湖,百姓以水为生,水性极好,但一登陆地,就如离水之鱼,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施展,更不用说翻山越岭,爬坡跃峰。女娲训练民众,泅水乃克己之短,登山乃用之所长,射箭抛石乃以寡制众,芦草竹尖则另有他用。此时康回也探得消息,知道女娲在丹谷之地日夜训练民众,以堵他南下之路。康回大怒,亲率大军直扑丹谷。女娲见康回来势凶猛,其人魔力不凡,便连夜赶制泥人。

  第二天,大战开始。康回运用魔力,将远处一座山包搬来,在丹河上游拦水为库。女娲拨出一批人马,每人肩扛二捆芦草;又拨出一批人马取出竹尖,沿岸遍插,然后上山待命。上游水满之后,康回又把山包搬开,洪水犹天而降,其兵随船而进。女娲不慌不忙,暗运神力,把那座山包又搬来堵水。水一受阻,马上向回而返,把康回之船尽数颠翻。士卒只好泅水上岸,不料山上箭牌齐下,脚下又是遍布竹尖,死的死,伤的伤,无路可逃,只得又退水中。女娲见时机成熟,又运用神力将山包搬开,丹谷中顿现一片沼泽之地。康回士卒顺着丹谷往上跑,女娲百姓边撒芦草边追击。原来那芦草撒在烂泥上,女娲所教疾走奔跑之技顿派用场,脚尖一踮,即可向前飞腾。康回之兵原本就不习陆战,在这烂泥之中深一脚、浅一脚,就像乌龟爬行,哪还有还手之力。气得康回红发直竖,咬牙切齿直奔女娲。女娲自知内力不强,便推动数千泥人,与康回周旋。康回虽有拔山之力,无奈四周都是泥土之身,鬼幻之影,劲无所用。泥人或而高若数丈,或而细若游丝,或如飞腾之马,或为跃水之鱼,直把康回吓得心惊肉跳。百姓把康回士兵收拾干净后,也团团围来,一齐开弓射箭。谁知康回铜铁之躯,不畏箭矢。女娲大喊一声:“射他双眼!”万箭齐发,康回双眼俱瞎,疼痛难忍,大叫一声,一头栽进丹谷巨潭,化作一条黑龙,在潭里翻滚。女娲对着黑潭说:“你为一州之长,应该满足了,为什么还要攻战他人之地,害得骨肉离散,天下不安?你罪大恶极,本应处死,但我以善为本,暂留你一命,倘若继续作歹,天理难容!”忽听一声雷轰,一条无睛长龙,从潭中腾起,乱飞乱撞,随后顺风而去。

  丹谷一战,保住了中原,也教训了康回。自此,天下安宁了七百多年。到了少昊氏末年,康回见女娲已逝,又贼心不死,化作一位异人,仍以共工氏为号,攻打四周邻国,结果被颛顼打败,撞死在不周山上,果应了女娲之言,遭到上苍报应。

女娲治水

  中国最早的治水记录不是大禹,不是鲧,而是女娲。“积芦灰而止淫水”是女娲的一大功绩。不过,对《淮南子》中的这句话,人们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传说。

  洪荒时期,太行山的东、西两侧俱是一片汪洋。太行山像一座孤岛一样屹立在大水之中。这为捕猎时代的人类提供了种种方便。后来,随着宇宙的变化,陆地慢慢抬高,大水逐渐退落,呈现出无垠的沼泽之地。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人类的进化,逐渐进入了农耕时期。这样,人类开始向沼泽地进军,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在人类历史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在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只不过是方式方法不同。像德国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靠征战,侵略他国领土,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像我们中国这样的国家,人口膨胀的民族,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勇敢地向大自然挑战,靠自己的勤劳耕作、艰苦奋斗来保持民族的生存。早在女娲时代,中国人就开始向大自然宣战,人定胜天的思想在女娲的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在无边的沼泽中,杂草丛生,芦花飞荡,毒虫遍布。芦草是一种宿根植物,蔓延的速度很快。趁着秋黄枯萎时节,女娲下令焚烧杂草,风助火势,毒虫飞蚁纷纷葬身火海。然后挖出排水沟,立刻呈现出大片农田。但是,由于黄土的粘度高,涧水从土壤中缓缓流出,人同样进不去。女娲命令百姓大量采割茅草,然后焚烧成灰,撒在农田里,淫水终于止住了。同时还有一个令人惊奇的发现:凡是撒上草木灰的地方,庄稼生长得特别好,原来草木灰含有丰富的钾,而黄土中恰恰缺少钾元素。时至今日,在太行山区,在黄土高原,仍然有施用草木灰的习惯。草木灰既改良土壤,又作为肥料,正是一石双鸟。

女娲其人

  我们把女娲从遥远的神话殿堂里请出来,一步一步走近她,不难发现,女娲原来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女娲是一位母系氏族社会的部落首领和伟大母亲。

  母系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氏族社会的第一个阶段,也是主要阶段。这一时期,妇女在氏族公社中居支配地位,实行群婚制,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世系以母系为归宗。我国古代的母系氏族公社大约出现于距今两万年之前,它的发展时期是距今约七千年到五千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类一直是由伟大的女性来领导的。她们中不乏佼佼者,只不过由于当时没有文字的记载,又年代的久远,我们无法了解女部落首领的真实情况。但是,人类由于缅怀她们的功绩,便以口传文学的形式歌颂她们,将英雄们的故事流传下来。无疑,女娲就是杰出女部落首领中的代表。从关于女娲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来看,女娲时代应属于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发展时期。女娲的传说,贯穿于这一发展时期的始末。“女娲化物”应处于这一时期的开始阶段;“女娲通媒”应处于其末期,即人类由群婚制向配偶制过渡的时期。女娲不是单指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代表着许多杰出的女部落首领。她不仅是一个部落领袖,也是一个温柔、善良、贤淑的母亲。她不像圣经中的上帝那么铁面无私,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对犯错误的人毫不犹豫地赶出伊甸园,还要让他们背上赎罪的重负。也不像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有那么多慷慨悲歌,为了维护自己创造人的权利,最后被宙斯活活的锁在悬崖峭壁上。她关心的只是儿女们的生活:天塌了,补一补;水来了,挡一挡;恶魔出现,斗一斗;男女成婚,自己去当媒人……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味的母亲。

  女娲是一位极富斗争精神的女英雄。

  在漫长的远古时期,狂风、暴雨、霜雪、洪涝、干旱等各种各样的天灾时有发生,甚至会出现地震、陨石雨等毁灭性的灾难。当时,人们认识自然、抗御灾害的能力还非常低策,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显得非常脆弱。但是,适者生存,人类要在自然灾害的夹缝中生存下来,必须顽强的奋斗。正是在与大自然生死抗争中,涌现出一批批、一代代伟大的“领袖式人物”。正是他们,组织和带领部落民众,同自然灾害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使人类转危为安。“女娲治水”是与洪涝灾害进行的斗争;“女娲补天”,是与人们意想不到的具有毁灭性的灾难进行的斗争。在与天斗争的同时,还要与邪恶势力抗争。在物质生活极端匮乏的时代,部落之间必然产生互相的争斗,尤其是那些具有掠夺性的部落,必定要以战争为手段,不断扩充自己的生存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善良的人们只有奋起反抗,才能生存下来。“女娲战康回”的传说,正是体现了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女娲不愧为千古第一女英雄。

  女娲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女娲的故事,散见于《山海经》、《冲虚真经》、《春秋世谱》、《世本姓系篇》、《史记补三皇本纪》、《太平御览》、《淮南鸿烈》等多种典籍。除此之外,在民间还有多种传说。从这些以不同方式流传下来的女娲事迹来看,女娲是对中国,乃至整个世界做出伟大贡献的发明家。

  在女娲时代,人类学会了饲养家禽畜以及农耕技术,开始了人类的第一代革命——农业革命,为日后神农时代的大规模农业革命奠定了基础。从“女娲化物”中可以看出,女娲发明的鸡、狗、猪、羊、马、牛、谷、果、菜,都是适合人类饲养和种植的动植物,所谓“化物”,也就是一个对生物不断驯化和选择的过程。尽管当时的农业和家畜饲养业都很原始,通过这样的生产获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还不多,捕鱼、狩猎和采集仍在经济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但它必定为人类带来了希冀。

  女娲是“燧石工业”的推进者。我们的祖先在百万多年漫长的旧石器文化时代,含辛茹苦地耕耘,手工业制作技术逐步提高。到了女娲时代,已有了长足的进步。石器是贯穿于整个原始社会生产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种。人类制石之初,对石料很少加以选择,到仰韶文化时期,便十分注重对石料的选择。原始人依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资源条件,尽量选择既能满足使用性能需要,又便于加工成形的岩石。一般来说,斧、锛类多用硬度高的,以利于砍伐;石刀多用解理能力较强的,以便于加工成形。从“女娲补天”的传说中可以看出,女娲已经会辨别“五花石”,以石头颜色来识别其硬度,同时还学会了开采和打制大型的石料。

  女娲是中国冶炼工业的鼻祖。人类文明是与冶炼技术息息相关的。它首先表现在冶炼业的出现。我国的冶炼业有着悠久的历史。《世本》有蚩尤“以金作兵”的传说,《史记·封禅书》有“黄帝作宝鼎,象天地人”的传说,《洞冥记》有“黄帝采首山之金,始铸为刀”的传说。仰韶文化时期,绘制彩陶所用的主要原料有赭红色和黑色两种,“赫红色”的主要着色剂为赤铁矿,黑彩中的主要着色剂为铁和锰。根据考古资料,冶铜的技术起萌于仰韶文化的早期。考古工作者在山西某地发现的陶片上附着的铜渣距今有5000多年的历史。在山西一处陶遗址中出土的一枚铜铃,经碳十四测定,为公元前2085年,距今4000多年。晋城地区的冶炼业有着古老的历史和悠久的传统。《山海经》中记载:“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黄垩,多涅石。贲闻之山……多涅石”。“涅石”当为煤的别称,“孟门之山”一说在太行山南端的晋城境内,而“贲闻之山”泛指山西境内东部的煤田。有了煤,也就有了重要的燃料,而晋城煤炭煤质好,覆盖浅,易开采,有“独煤甲天下”之称。在煤炭的采掘方法上,基本上是“凿山为穴,横入十余丈取之”,或“一井而下,炭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枝板,以防压崩”。关于晋城地区的采矿和冶炼,史书上记载得很多。《中国矿产志》说,夏时锡产地在山西有四处,其中两处在晋城。《天工开物》称,倭铅“繁产山西太行山一带,而荆衡为次之”,雍正《山西通志》说凤台县出铅。北魏时期晋城的铜矿则“矿石一斗可得铜八两”,是当时已开采的铜矿中,含铜量最高的。明代时泽州、潞州等地的金银矿也是非常著名。泽州地区的硫磺,“岁供本省各营及铺户与省外苏、浙、皖、陕、鲁、豫、闽及湖广等地”。尤其是冶铁业最为著名,从古至今,长盛不衰。良好的燃料和矿产,为晋城的冶炼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女娲炼石补天”中所炼之石即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冶炼方法,极有可能是从融点比较低的矿种开始,如锡、铜等。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从烧石灰开始。晋城地区石灰岩储量丰富,从放火烧山或自然起火中,人类逐渐发现,大火燃烧之后,青石上残留了一层白色的粉沫,用之补屋或砌墙,远比黄泥的效果好,于是人类学会了烧石灰。

  女娲最早学会了土壤的改良。太行山区尤其是晋城地区的红壤土,组织结构紧密,粘性很强,雨水过多时,很容易出现涧水,使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女娲“积芦灰而止淫水”,不仅是治水而且也是改良土壤的好办法,至今晋城地区仍有使用草木灰的传统。

  传说笙簧类乐器也是女娲发明的。人类从诞生的时候起,就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双重需要。当然在物质生活贫乏的时代,人类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还不是那么强烈,只能运用简单的方式来缓解劳累,并得到精神上的一种满足,比如劳动号子就是一种原始的文化生活。女娲正是从人们的精神追求出发,发明了笙簧之类的乐器,使人类的文化生活上了一个台阶。

  从女娲的诸多发明来看,无疑她是中华文明的肇基者。“女娲通媒”更表明了女娲为人类的繁衍生存和通向文明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中华文明史,应当从女娲写起。

女娲故里

  女娲的主要活动区域究竟在哪里?炼石补天的故事空间究竟发生在哪里?人们争论不休,旅游开发者更是你争我夺。

  最近,据南方网报道,中国地震局第一监测中心研究员王若柏对“女娲补天”有一个惊人的发现。

  王若柏先生认为,女娲补天的神话实际上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灾害。他们在研究河北白洋淀流域区的历史地貌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向西偏北的方向延伸,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的特殊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群体。经过反复研究,认为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留下的遗迹。这次撞击发生的地域非常广,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可能延伸到渤海附近。其地理位置与历史地理学家提出的河北平原古文化空缺区不谋而合。

  推测当时的情景是,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山西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并在高空爆炸,然后迅速落入晋北到冀中这一广大地区,形成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的撞击坑,多个较大的撞击坑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女娲补天的故事,完全应当是一个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和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

  近年考古学已有明确的证据,女娲和女娲补天的神话遗迹主要存在山西、河北一带。这些遗迹的地理分布上恰恰位于王若柏先生提出的撞击区的南部和西部地区。

  能够观察到这一撞击全景的地区当数太行山南端。太近会受到强烈波击,太远又无法了解全貌,所以,“女娲补天”成为太行山最古老的三大传说之一。

  太行山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它不仅是伏羲、女娲、神农的主要活动区域,而且黄帝与蚩尤之间的主要战争也是沿太行山进行的;而女娲更是长期居住在太行山,为此,太行山古代又叫女娲山、皇母山,可见太行山是女娲故里。这里的每一座山头,每一块岩石,每一捧黄土,都是由故事构成的。它那浑厚的文化底蕴与沉重的历史是世界上任何山脉都无法与之相比的。地处太行山南端的泽州,自古以来被称作“古贤之所”,先哲的马蹄踩出了无数个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历史典故。在以“晋魏河山第一奇”而著称的珏山风景区内,有着许多与女娲有关的遗迹传说。

浮山

  浮山与珏山相对而立,是珏山风景区的姊妹山。由南面望浮山犹如巨龙腾飞,自北而望似天马行空,故又名龙马山,海拔1033.4米。它没有珏山那样秀美,但却显得雄浑,当地民谣有“人人都说珏山高,比到浮山半山腰”之说。从远处看,它像被拦腰砍断一样,传说女娲在此炼石补天,采用的就是浮山五花石,女娲和浮山都为人类做出了贡献。唐代文学家王起留有《炼石补天赋》:“天何言哉,有阙则补,持五石而足用,俾四时而能取……天将假手,潜因妙用而成,则知娲氏之为功也。”宋代文学家崔伯易,听了女娲补天的传说,看了女娲补天的遗迹,见了浮山上的女娲宫和女娲窟,感慨万千,诗兴大发,写下名垂千古的《感山赋》。

伏羲峰和女娲峰

  从浮山北面看,浮山山脉上有两座山峰,西边的是伏羲峰(人们又称浮山峰),东边的是女娲峰(人们又称磨儿山)。伏羲峰上有伏羲庙和画封台,女娲峰上有女娲窟和女娲宫。兄妹俩人,同处一山,各居一峰。伏羲峰浑厚雄壮,显出一种阳刚之气;女娲峰陡峭俊美,婷婷玉立,给人一种“风吹衣袖飘飘举”之感。

“女娲炼石处”摩崖石刻

  在女娲峰的左侧悬崖上,刻有“女娲炼石处”五个大字,字体苍劲古朴,附近村庄的人们谁也说不清楚何时所为。据推测,题刻不应迟于宋代。这是全国唯一一处有关女娲补天的摩崖题刻,弥足珍贵。

娲皇窟·三清洞

  在女娲峰山腰中,有两个天然洞穴,一个叫娲皇窟,一个叫三清洞。娲皇窟内有女娲及侍女塑像,当地人又称禖神、送子奶奶,或后土神,传说是女娲的栖身之地;窟门外两边对联为“开天辟地形成洞,女娲圣母自存身”,“敬奶奶佑人生子,尊女娲万物造神。”三清洞相传原是伏羲的栖身之地,后来为道家所居,改为三清洞,洞内供奉着道教的三位至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神像背后的洞壁上有一株高大的树干化石,传说女娲被补天用四柱四极,就是受到了这棵化石树的启发。

女娲宫·子孙祠

  座落在女娲峰的环形山腰上。由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以及女娲进行婚配制度的改革俱发生在这里,世人就在这个秀丽而神秘的地方修起女娲庙,以纪念这位旷世女英雄。女娲庙建于何时,无法考证。从金状元李俊民撰写的《重修浮山女娲庙记》中可以看出,在宋至和二年(1055)、元佑元年(1091)、绍圣三年(1096)、金大定二十六年(1178)、嘉熙四年(1240),进行了重修或整修。庙内塑有女娲像。清初名臣魏象枢留有《女娲庙三章》:

维天清虚,维石顽冥,

炼补而后,孰辨厥形。

天可向乎,不得其门,

如何未补,仰之可扪。

五色既成,浑园无漏,

西北不完,伊谁之咎。

  女娲宫过去香火很盛,祭拜始祖的文人学士络绎不绝。可惜,在抗日战争时期,连同伏羲庙被日本鬼子拆毁,修建了两座碉堡。女娲宫、子孙祠的地基、石础、石柱犹存,散乱、破损的石碑给我们讲着古老而悲凄的历史。

女娲墓

  在浮山北面的山腰上,座落着女娲墓,传说是女娲安葬的地方。经过数千年的变化,陵墓荡然无存,成为一片平地。女娲炼石补天、勇战康回之后,因精力消耗过大,不久后仙逝,人们便把她安葬在浮山。为了防止康回报复,葬礼是在秘密的状态下举行的,直到康回撞死在不周山上后,才公诸于世。明代诗人徐贲留有《女娲墓》诗:

空山两高冢,娲皇此中葬。

焦土积层巘,势助殿阁壮。

大哉补天手,功出千古上。

至今炼余石,火气夜犹放。

轰雷常拥护,烈风日掀荡。

阴林惨可畏,怪木高数丈。

百鸟飞绕枝,欲止不敢向。

地灵气所钟,祭祷土人仰。

经过谒祠下,幸获拜神像。

巨鳌堆

  又叫天元山。座落在浮山的对面,丹河的南岸。从晋张公路上西望,这座山酷似一只巨大的鲸,昂头摆尾,活灵活现。传说它就是女娲从东海中引来的巨鳌,砍其四足立起了四极。故当地的居民叫它鳌堆。

圣人岩

  又叫石人岩,在浮山东南的略低处,正对着巨鳌堆。传说这是女娲炼石补天之后剩下了一块灵石。巨鳌被砍掉四足之后,大为恼怒,只是慑于女娲之威,不敢造次。女娲仙逝后它毫无顾忌,经常兴风作浪。每逢雨涝,它就趁机作乱,掀起巨浪,淹没丹河两岸的村庄和农田。每逢暴雨之时,人们一听到它的吼叫毛骨悚然。那块灵石因未能补天,自愧不已,痛骂自己是无用之才。正当这时,它见巨鳌胡作非为,就化为石人,替女娲看管巨鳌。自此,巨鳌伏伏贴贴,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块灵石也算派上了用场,故人们称它圣人岩。

黑龙潭

  又叫瞎龙潭,是丹水流至翠屏山下的一处深潭。潭面约15000平方米,与珏山、翠屏形成和谐的山水景致。潭中有情人岛,弯环紧锁,形貌奇绝。潭水出口处名曰双龟锁丹,由分属翠屏、象鼻山的两块形如龟状的巨石形成。传说女娲战康回,康回的双眼被射瞎之后,疼痛难忍,掉入此潭中,故人们叫它瞎龙潭。后人嫌名字不雅,改称黑龙潭。

圣母泉

  在象鼻山山岩上,其形如天然淋浴,均匀喷洒,无论旱涝,从不间断。传说为女娲当年沐浴之处,故名圣母泉。

女娲文化

  女娲文化又称初祖文化或始祖文化。

  女娲的传说是中国神话传说的基石,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几千年来,在人们的心中呈现着一种永久魅力。透过神话,我们可以看到远古的祖先是如何生活在梦与现实之中,对于自然界和人文界各种奇异的现象,是如何运用超自然的意志去加以解释和说明;可以看到在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抗衡自然的能力非常低下的情况下,面对苦难和灾祸,是如何渴求上苍,祈祷神祇来佑助的。这种“神”的理念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领着统治地位。如今我们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人类有理由为千百年的社会进步和科学成就而自豪。人们已经认识到“神”是没有的,然而反映人类精神风貌的神话故事却是美好的、永恒的。神话中库存着人们无限的理想、美好的希望、汩汩的泪水和琅琅的笑声,在悲壮的历史时期掀开了令世界无法忘怀的扉页。

  女娲的传说是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女娲在“不可为之”的命运中,展露出“为之”的刚毅。透过传说,我们可以看到女娲,看到先人在“绝望”的境地中所展现出来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信心!毛主席老人家“与天奋斗,其乐无穷”和“人定胜天”的思想,就是对人类历史的透视和总结,这种思想在女娲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女娲的精神鼓励着中华民族,鼓励着自己所创造的人类,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在女娲的传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类对变革现实的一种希冀。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动力,社会正是在不断变革、不断创新中进步的。女娲的传说历经千年而不衰,正由于它包含着一种精神——女娲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中华民族的前进,同时也赋予传说一种永恒的魅力。

  女娲是人类之母,是人文始祖,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我们有必要弘扬女娲精神,也有必要祭祀我们的英雄。古希腊人非常聪明,他们虽然不太注重家族的祖先崇拜,但却把那些带有自身特点的英雄,包括神话中的英雄,看作是整个民族的公共祖先,树为全民族崇拜的偶像,使之成为民族、国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希腊,纪念活动很多,形式丰富多彩。四大运动会都是有特别含义的;奥斯匹林运动会纪念神祗之父宙斯,皮迪恩运动会纪念太阳之神阿波罗,伊斯泰弥运动会纪念海神波塞冬,尼密阿运动会纪念报应神涅墨西斯。各大城市也都有自己的祭典活动,雅典最隆重的纪念活动是雅典娜大祭典,每三年举办一次,长达六天。祭典活动的隆重,出乎我们的想象。几乎每一个雅典人,都要采用不同的方式参与祭典。英雄传说成为希腊的文化财富,欧美的各种文化活动都滔滔不绝地从希腊神话中吸取新的营养,成为文艺再创造的源泉。英雄精神成为希腊民族的灵魂。在我们中国,自古以来也很重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在女娲的主要活动区域浮山,千百年来祭祀活动没有断绝过。相传尧、舜、禹都曾来浮山祭拜过女娲,北魏时期孝文帝也曾到浮山祀祷女娲。尤其是当地的居民,世世代代守护着女娲,祭祀着女娲。他们把女娲称为“浮山神”、“禖神”,除了正常的祭典活动外,每逢遇到洪旱灾害就要上山敬香祀祷,求女娲保祐他们。在封建社会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人们为了生儿育女,更要爬上山去,虔诚地求女娲恩赐,故留下了“周之翰皆嵩岳之神,鲁之儒乃尼山之秀,人之后为浮山所恩”的说法。

(作者乔欣系泽州县政协副主席、统战部长)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