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学术交流
 

论道家与道教文化旅游



孔令宏

    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很多学者都探讨过的问题,但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则论述不多。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学者们对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已经有了不少论述,其中一些文章也谈到了道家、道教与旅游相结合的问题。本文在此基础上力图有所深化,尝试从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本质的看法来论述其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丰富资源。

一、道家、道教文化的旅游观

    旅游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后者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人文资源的主体内容是既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世界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也是商贸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原因如下:

    首先,除某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自然资源以外,旅游经济的繁荣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发展经济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寻找立足点,赋予过去的静态文化以动态的时代特色,一改过去把传统文化视为无用之物或历史包袱的错误观点,把它转变为发展现代旅游经济、商品经济的优势,进而把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紧密结合,用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意识融会贯通,生成一种中西合璧、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路子,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搞好现代化二者得兼的现实路子。这样的新型文化,能够为发展旅游业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其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帮助。一脉相承的乡间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凭着它的定势和惯性孕育着当地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上民族文化及异族海外文化相结合,无疑会给经济灌注强有力的生机,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再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创新,发展新的人文景观提供了经济基础,展示了新的机遇。此外,在旅游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的相互交流,既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了解,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并实现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更深一层地说,旅游的本质是文化。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或者说,只有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统一起来,山水才能改变在人的眼睛中稍纵即逝的命运而进入人的心中,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调节人的身心,旅游的价值才会得以彰显[1](P5-8)。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是旅游的本质。

    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庄子在《知北游》中曾赞叹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道家、道教从保存人的生命之光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生活于道教世家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所之娱,信可乐也。”人融入自然之中,是为了怡情冶性,为了畅神,为了放松形骸从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体养生息。移情与意触作用的结合,是人向往自然之情与大自然之形神的契合,这种旅游观可以称为“情感说”。它注重个性情感价值,既出世又入世,站在人生的边缘,动态、灵活地审视一切。它的实质是为心灵争取一份在俗世之中难以获得的自由。

    因此,道家、道教的旅游是“逍遥游”。徐复观认为,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而“精神的自由解放,是以一个‘游’字来加以象征的”[2](P54),“‘游’和‘逍遥’一词应该是《庄子》书中最有特色的词”[3](P18)。“游”可谓《庄子》之通义,逍遥而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体验和境界。庄子讲“逍遥游”,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游心于物之初”,“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等。“游”的主体是人的心灵,所游之处不仅是“尘垢之外”、“无何有之乡”,更是一种趋于极至的大美,一种体悟得“道”后获得的绝对精神自由。后来的道教更尊庄子为“南华真人”,继承庄子的思想,并以“游”来象征道教的宗教精神品味之一即指一种摆脱功利观念,带有纯粹精神观念的精神境界和追求。这给予超越的“道”和渴望超越的人们以宗教上的合理解释,并得到信众的认同。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游仙诗”这种抒写神仙漫游之情的诗歌。信奉道教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更被誊为“诗仙”,其诗仙气横溢,其人也不受约束,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道教的旅游观还直接起源于求仙寻药的实践活动。道教徒们坚信神仙可学、仙境可寻、仙药可求。于是,寻仙活动频繁出现。它有两大主流,一是方士鼓吹,由帝王发起,以方士的活动为主干,以成仙为目的的寻仙活动,如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均发起过这样的活动,对道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道士们择清幽之处服药、炼丹、修行与游历寻仙可谓与此一脉相承。另一支是以文人和哲人为主,以追求神仙意境为目的,带有审美特点的游仙活动。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仙人的人格魅力、生存和生活方式,向往和仙人一样,尤其是在精神上与之一样徜徉纵横。这种向往更多地内化在他们的精神追求中。《楚辞》中有不少反映这类思想的诗句:“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贵真人之体德兮,羡往世之登仙。”《庄子》和后来的许多道教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

    山林是道士们的栖居之地,如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说:“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4](P187)它也是道士们的修道之所,葛洪即有“合丹当于名山”[4](P74)的观点。深山清净自然的环境,恰好是道教徒们把崇尚自然、乐好清净的旨义落到实处的最佳环境。怪石嶙峋的奇山异水、古木参天的幽谷胜境,皆因涂上了道教的色彩而在修道人眼中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巍峨的大山显示得道人的心胸和品格,涓涓溪流有平和的气质,水波浩渺的江河湖海更可以使人领悟“上善若水”的“道”的玄机。山清水秀的洞天福地,不仅成为仙真高道的栖身之地,更吸引众多修道者来此游方问道,于是逐渐成为道教的宗教圣地,因之也逐渐成为大众的旅游胜地。历代修道者所从事的寻仙访道、隐居山林、建立人间仙境(即洞天福地)等活动,无不把“游”的精神贯注于其间。即使在得道后,他们依然游走天下,隐现变化,为民谋利,传说中的八仙、张三丰等都是著名的例子。在漫游的过程中,他们关注人间,与民同乐,这既是道教乐善好生的宗教教义的体现,也是内日用与外日用相结合的全真精神的体现。而且,亲身游历还是求得实证的方式。如清代道士吕守璞所说:“仅明丹决,不从实地修持,犹渡江湖无舟揖也。”[5](P43)

    道家、道教人性自然化的“畅神”、“逍遥”之说,显示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旅游审美观,即在旅游中通过静观默察、自觉体悟的审美、参与,以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状态,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感悟自然;从赏玩山水之象中直觉地把握自然,把握如自然一样的人生的生命律动,从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现代旅游是一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强调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旅游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追求的是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导致旅游往往淡化甚至遗忘了旅游者的感同身受。从道家、道教的旅游观可以看出,旅游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畅游山水从而调节生活情趣,排遣事功烦恼,发现并赏鉴山水自然中的诗情画意、高情雅致,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旅游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和内在感受,它应该是心灵的驿站,可以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抚疲惫的心,使人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促进人的精神升华。旅游文化的建设应该基于人与自然的感性与理性沟通,使旅游活动能够把人带入一个可持续发展、自由奔放、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新天地。即此而言,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因此,旅游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张扬、富有人性的文化。人的存在,本质上就是文化的存在;人类的旅游,不仅仅是为了向外部世界争取维持有机体的必需能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活动,更是设法促进精神世界的发展,以文化武装自己,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活动。旅游的深层含义是人的生命的开放和拓展,是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的动态形式和表现,其最终目的在于人格的补充和完善。所以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是人成为文化人的重要活动之一。

二、道家、道教文化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

    道家、道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成为现代旅游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道教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广博的思想内涵,所承载的华夏民情风俗,所表现的特殊宗教礼仪,所产生的增福延寿功能,足以使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而且,道教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等,都与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一一体闲旅游、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保健旅游、森林旅游等旨趣相吻合。对道家、道教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而且对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海内外游客、发展中国旅游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道家、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让道家、道教文化为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把旅游与道家、道教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对文物古迹也能起到重要的保护和修缮作用;再者,在这样的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道家、道教独特的文化艺术,增长有关道家、道教的知识,有利于道家、道教文化知识的传播、普及,能够弘扬传统文化。

    道教在传教过程中,广泛运用了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宣传教义,展现道士的生活和教务活动,因此,道家、道教文化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十分丰富。

   (一)文学与艺术

    道家的经典著作《庄子》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被誊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承道家而来的道教,其中有众多的道经为了便于朗诵、记忆、传播,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不仅如此,道教还创造了游仙诗、步虚词和青词等新的文学形式。神仙诗、青词、仙话、道剧、神魔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出现,均是直接或间接受道教影响的结果。道教的神话、方术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这在明代神魔小说和元代道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道教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即使是其中那些徒具诗、词、歌、赋的形式而艺术性并不甚高的道经,对于研究文学形式的演变和音韵的变化等也具有参证意义。道教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形成和发展,尤其表现在游仙诗和神仙诗词等作品中。李白、李贺、李商隐、陆游等都热衷于道事,留下了许多令人赞不绝口的道教诗文,不少道士也都有诗集传世。总之,道教对中国文学的内容和形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代文人墨客在游览道教胜景时总是激情澎湃,他们或吟诗作画,或题词作文,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绝妙诗词。这些文学作品集知识性、趣味性、历史性、民俗性、审美性为一体,表现了名山道观的幽雅超绝、梦幻迷离,为景点平添玄妙色彩,为山河增辉,使大自然多了一份神韵,让自然景观有了灵魂,更让人迷恋向往。道教文化借山水以传情,山水也借之而显名。如陆游在返青城山时写下了《长生观观月》,使青城山闻名遐迩,平添不少人文色彩。

    道教音乐虽然是宗教音乐,但与古代宫廷音乐、文人音乐、民间音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具有艺术性、群众性和雅俗共赏等特性,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道教音乐在吸收教外音乐的同时,有些乐曲也流向教外而广为流传,如道情。道教音乐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音乐理论,优秀的乐、曲、声乐和器乐技巧,对民间音乐的影响很大,促进了民间音乐的发展。如汉代《黄老弹》,唐代《霓裳羽衣曲》,宋以后《庄周梦蝶》、《羽化登仙》、《逍遥游》、《八公操》、《颐真》、《二泉映月》等曲都受到道教音乐的深刻影响。在道教景区建设时,如果把道教音乐这一要素用活、用好,可以为旅游活动增添许多意蕴与活力。

    道教美术源远流长,作品众多,对中国美术影响深远。以山水画为例,它的起源与道家思想和道教义理有密切联系。六朝时期,山水画形成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指导思想,其中的“神”即与人的灵性相通的宇宙及万物的生命本质。这种美学思想深受道家思想和道教义理的影响,道家、道教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形神、意境和气韵生动等范畴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历史上的一些画家或是入籍的道士(如唐代画家张素卿以画道门尊像著称),或深受道教影响(如吴道子)。除了山水画,道教美术作品还有道教始祖、神仙鬼属等的石刻造像、道祖故事画,以及举行道教仪式时悬挂的水陆画、修道生活画等,这些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道教神仙画的内容和技法对民间美术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至今仍然可以在壁画、版画、年画等艺术形式中看出。道教美术因其观赏性而可以以展览等形式直接成为很好的道教旅游文化资源。

   (二)洞天福地与宫观、园林

    道教崇尚自然,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追求境界超脱、羽化成仙,因而,其活动场地多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清幽的地方,并分为道场和洞天两种。道场主要有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等;洞天意谓洞中别有天,为神仙居住的洞府,此外还有次一等的福地。道教的洞天福地多位于名山中,如五岳。按照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所载,道教的洞天福地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洞天福地绝大多数自古以来就是闻名于世的旅游胜地。

    道教的术有导引、吐纳、符箓斋醮、烧炼金丹及内丹炼养等。为了修行的需要,道士们往往舍喧嚣而取幽谷,舍平原而取崇山,在风景秀丽的名山或隔断尘嚣的僻地建立固定的供奉神灵、讲经布道、炼丹修道的宫观庵堂等作为居住、修道、传道的场所。1983年,国务院确定了21座全国重点宫观,此外还有很多著名的宫观,其中的大部分实际上已经成为旅游景点。

    宫观往往坐落于道教名山中,风光绮丽,奇绝秀美,气候宜人;又或掩映在人迹罕至的青山绿水之间,或静卧于隔断尘嚣的闹市高墙内,成为休憩佳处、旅游胜地。道教名山的自然风光和道教宫观往往珠联璧合,“深山藏古观,幽径通殿堂”。道教的宫观规模宏大,如湖北武当山,建有号称“万古之奇观”的八宫二观、三十六庵、七十二岩庙、三十九桥、十二亭,外加一条长达七十余公里的登山神道,为全国最宏伟的宫观建筑。道教宫观建筑风格多样,并与美术等多种道教艺术紧密结合。就整体布局而言,宫观建筑模仿人体,讲究突出中轴线对称;从建筑结构上讲,宫观建筑为上木建筑、宫殿式结构,强调天圆地方、阴阳五行的理念;从选择地址上讲,宫观建筑重视风水;宫观建筑还吸收了佛教寺院建筑的某些特点,表现在殿堂布局上,一般是山门、灵官殿等在前,主要殿堂居中,藏经楼在后,两厢为配殿等。

    除宫观外,道教建筑的门类还有很多,如殿、堂、庙、亭、台、楼、阁、馆、舍、轩、斋、廊、阙、门、坛、塔、榭、坊、桥等。道教建筑的独特之处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鲜明地反映了追求吉祥如意、延年益寿、羽化登仙的思想。例如,宫观建筑上往往描绘日月星云、山水岩石,寓意光明普照,坚固永生;以扇、鱼、水仙、蝙蝠和鹿代表善、(富)裕、仙、福、禄之意;以松柏、灵芝、龟、鹤、竹、狮、麒麟和龙凤等象征友情、长生、君子、辟邪和祥瑞等;把福、禄、寿、喜、吉、天、丰、乐等字的变体用在窗权、门扇、裙板及檐头、蜀柱、斜撑、梁杭等建筑构件上,表达人们的生活愿望和追求。这些都对中国建筑及民俗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八宝图、福寿双全图等源自道教思想和神仙故事的图案远远超出了道教的范围,深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并被反映到中国各类建筑构件和人们日常生活的器具上。至于八仙和八仙庆寿的道教图案更是家喻户晓。其二,许多宫观建筑与道教教义、神话等相配合,使得建筑形式和风格多样化。例如,一些宫观修在洞中、洞口或洞附近,形成洞中楼、洞口楼,或者增建长长的封闭走廊;有些宫观突出说经台、炼丹井、神仙修道处等,建筑布局和形式为此也作了相应的调整;有些宫观修有八卦亭、窝风桥等具有特殊道教涵义的建筑。其三,突出“道法自然”的理念。一些宫观依山傍水,或以林掩其幽,或以山壮其势,或以水秀其姿,形成了自然山水与建筑结构相融洽的独特风格。其四,一些道教建筑技术非常高明,例如广西容县经略台真武阁为木质结构三层楼阁,全阁使用铁木构件近三千条,以杠杆原理互相勾连,保持稳定,共承重负,特别是二层楼四根内柱,上承重荷,但由于杠杆原理将重力分散,柱脚却悬空不落地,出人意料,建筑技术相当高超。再如苏州玄妙观是苏南一带最古老的大型殿宇建筑,其上檐内槽上昂斗拱的建筑形式在国内绝无仅有,被视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瑰宝。其五,一些宫观突出成仙或清修的意境,其楼台池榭、山石林苑刻意追求自然、虚静和人在云端的艺术效果,形成一种独特的道教园林艺术。

    另外,也有一些道教宫观由于城市的变迁,现在已不再是“深山藏古观,幽径通殿堂”,而是身处闹市之中,但这并未使其减色,如北京的白石观、上海的城隍庙、四川的丰都鬼城、苏州的玄妙观、西安的八仙宫、成都的青羊宫、武汉的长春观等,都不愧是人海中的丛林,闹市中的洞天,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自然风景式宫观园林开我国宗教园林的先河,道教园林是我国宗教园林的主体部分之一,是我国园林艺术中的瑰宝。道教园林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其美学原则和实践对其他宗教园林、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道教园林不仅数量可观,而且各有特色,绚丽多彩,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成为各地著名的风景旅游名胜。

   (三)庙会等民俗及道教的养生特色饮食

    道教对我国古代风俗习惯影响极深,岁时节日、民间祭祀、日常生活等许多方面的风俗,往往都或明或暗地打上了道教的烙印。其中有些是早已形成的风俗,后来加入了道教的内容;有些本是道教的内容,长期浸染,沿袭成俗。

    八仙、麻姑等神仙形象深受民众喜爱,以这些神仙造型或故事为题材的戏曲、绘画、工艺美术作品深受民众欢迎,反映了民众的审美情趣。总的看来,道教在琴棋书画、茶道酒品、商市社戏等方面无所不及。古代人们就将各种宗教节日、民间风俗、民间艺术和集市贸易融为一体,这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庙会上。庙会文化现在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它们往往以道教传统节日为依托,利用道教仪式和道教文化中的神仙传说,融入现代高科技成果和商品经济的新内容,集宗教、经贸、旅游、文艺于一体,推动地方经济的起步,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时,应该对庙会这样的民俗给予充分的重视,尽可能把它作为旅游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道士对长生不死的追求也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医药学、养生学、古代化学以及中国保健体育技术的发展。道教的养生术是整个道家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中国传统养生方法的主干。道教养生术的主要内容是守一、存思、导引、吐纳、胎急、服食、外丹、内丹、起居等。实践证明,只要持之以恒地进行养生锻炼,道教养生术对预防和治疗慢性疾病等是有较好效果的。

    药膳是道教养生术的重要内容。一些道教宫观所研制的饮食颇为独特,如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以古常道观汉代张陵手植白果树所结果实为原料,不仅味道清醇,富于营养,而且带有历史文化的芬芳;山东昆嵛山充分利用地处滨海的优势,用山珍海味制成七珍菜,为人称道;武汉长春观擅长素菜,色、香、味、形、名、器六者俱佳。道教倡导清心寡欲,返璞归真,其饮食往往利用当地天然物产精制而成,讲究营养和清淡,不求肥甘。如青城泡菜,所用原料均为常见蔬菜,制作时强调菜、水、器皿、佐料均洁净不染,制成后十分爽口。还有不少宫观采摘山花野菌制作菜肴,别有一番风味。道教对于酒和饮料也很重视,青城山的洞天乳酒、江西龙虎山的天师家酒以及江西的麻姑酒等均有独特的配方,享誊中外。崂山道饮、罗浮山九仙观矿泉水等则得益于当地清泉。道教对饮茶也颇有研究,青城贡茶、茅山茶、武当茶均很有名,一些道士喜欢饮用自己晾制的原茶,苦而有本真之香味。道教的这些特色饮食深受教外人士的喜爱。

    道教宫观往往位于环境清幽之地,而其中的道教人士恰恰是从事养生术活动的人才,因此,可以把道教养生术与旅游结合起来,用道教养生术为旅游者服务。一些地方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如在疗养院、度假村中从事针灸、推拿、按摩、中药洗浴等;在餐厅中出售药膳,请一些有经验且有行医资格的道士为旅游者开保健药方并现场配药;在商店中出售富有道教特色的茶等特色饮食商品……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孔令宏.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王益庸《富阳历代名人》序[A].王益庸富阳历代名人[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

   [3]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5.

   [5]喻学才,马民华.《道教与旅游文化》研究提纲[J].旅游科学,1997,(3):43.

(《浙江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