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道教常识
 

道教戒律



  
所谓戒律,“戒”是指防备、警惕、警戒、告戒等;“律”是指规则、约束条文等。戒律即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违反教规玄范的警戒条文。“戒”是戒诸恶行也,律是自律,完全靠自己来规范自己,完善人格和道德。其目的是为了教诫,劝诫教徒们止恶从善,舍妄归真。是道教徒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戒,《洞玄灵宝玄门大义》中说:“戒,解也,界也,止也。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也”。通过戒律,对教徒的宗教生活和道德要求作出具体的规定,是教徒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信仰的基础,规范自己的思想、行为,以使务道者和奉道者改正一些不良之习,清净自己的心身,精进自己的修行。若守一分戒便得一分道,守十分戒便得十分道。在道教中能够持守戒律,不但是一位很好的道士,而且也是一位很好的公民,因为道教的许多清规戒律与时代要求相—致。

   道教戒律,在祖天师张道陵创教时已有。《正一法文》即要求道民们要遵守三戒、五戒和八戒,并说这些戒为老君所授。两晋南北朝时期,道教戒律日趋细密,出现了三戒、五戒、八戒、女真九戒、十戒,三百观身大戒,一千二百戒等戒律。金元全真道出现以后,邱长春祖师恢复公开传戒,开创了道教全真道传戒仪范。清顺治年间(公元1644—1662年),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祖师在北京白云观开坛传戒。传授《初真戒》、《中极戒》、《天仙戒》,合称三坛大戒。

   道教开坛传戒,是承续教制、完善教制建设、规范教徒言行,提高教徒品德修养的一项重要宗教活动。《玉清经》中说:“戒有多种,人亦多品。人分上中下三品,上品之人,身先无犯,自行守戒;中品之人,心有上下,观境即变,以戒自制,不令放逸,如此之人,或受十戒,五戒,以自防护;下品之人,恶心万般,难可禁止” 。道教戒律是道教徒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而且也是道教徒信仰的重要内容,是道教徒坚定信仰的法宝。道教将“守戒”作为得道成仙的基本条件。学道者必须首务积善、定念、修德、理身,因此,教内有“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之说。一直将戒律为修德理身之规范,积功累行之径路。道教徒能够持戒,才能守戒,能够守道,才能得道。戒律,对于道教徒来说,就是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废;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道教徒以戒律为镜,对比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以知道自己的行为是不是符合“道”的要求。道教徒要树立正确的、纯洁的信仰,要通过自己的修行,淡薄名利,净化心灵,与人为善,坚持正信,肃穆道仪,端正道风,促进道教的事业健康发展。

   道教戒律对道教徒的修养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凡是持守道教戒律的道教徒都是品德高尚的道教徒。

   孙中山先生曾对宗教戒律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宗教戒律可以弥补国家法律之不足。道教认为,人与其它万物一样禀道而生,生而俱有道性,但随着后天的成长,受到外界事物的牵缠引诱,各种情欲贪求逐渐萌生,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要解脱,就要修道,戒律就是约束道徒们身心言行,纠正恶行,断绝恶念。道教的“五戒”(杀、盗、淫、妄、酒)至今仍然符合当代社会之法律法规精神,对净化社会环境,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促进社会道德伦理的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使人类社会得以健康、和谐、持续的发展。

   《云笈七签》卷三十八《说戒》说:“身死神逝,喻之如屋,屋坏则人不立,身败则神不居,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精,思虑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为真身。此实由宿世本行,积念累感,功济一切,德荫万物”。

   戒律,为道教仪范之一部分,在《道藏》的《洞真》、《洞玄》、《洞神》三部中都有《戒律类》。道教的戒律分类很细,从言谈举止到衣食住行,从贞洁持身到养生护命,无所不包,形成了道教徒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老君想尔戒:

   老君想尔戒是早期道教的戒律。其戒文分上、中、下三品,每品三行共九行。具体内容如下: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此上最三品。

  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此中最三品。

  行无欲,行知足,行推让,此下最三品。

   由于想尔戒的条文过简,不便操作践行,因此,又在此基础上,衍生出老君二十七戒。戒文亦分上、中、下三品。具体内容如下:

  戒勿费用精神;戒勿食含血之物,乐其美味;戒勿伤王气;戒勿贪宝货;戒勿忘道法;戒勿为妄动;戒勿枝形名道;戒勿杀生;戒勿贪功名。此为上九戒。

  戒勿为耳目口鼻所娱;戒常当谦让;戒举百事详心,勿惚恫;戒勿学邪文;戒勿资身好衣美食;戒勿求名誉;戒勿贪高荣强求;戒勿轻躁;戒勿盈溢。此中九戒。

  戒勿与人争曲直,得失避之;戒勿为诸恶;戒勿厌贫贱,强求富贵;戒勿多忌讳;戒勿称圣人大名;戒勿强梁;戒勿祷祀鬼神;戒勿自是;戒勿乐兵。此下九戒。

  《太上老君经律》称,持二十七戒“备者,神仙;持十八戒,倍寿;持九戒者,增年,不横夭”。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是早期道教五斗米道的主要戒律。在《老君说一百八十戒》前有序,称此戒乃老君授干君,即受《太平经》之于吉;谓持戒可以得道。由此可资考证《太平经》渊源及早期道教道德观。陆修静《道门科略》云:“道士不受《老君百八十戒》,其身无德,则非道士”。

  现将《老君说百八十戒》主要戒条分类摘录如下:

   关于一般社会公德方面,如有关人际关系的:不得多蓄仆妄(第一戒)、不得淫他妇人(第二戒)、不得贩卖奴婢(第二十七戒)、不得盗窃人物(第三戒)、不得杀伤一切物命(第四戒)、不得破人婚姻事(第二十八戒)、不得言人阴事(第三十二戒)、不得妄言绮语,隔戾嫉妒(第二十三戒)、不得多积财物,侮蔑孤贫(第二十五戒)、不得言人恶事,猜疑百端(第三十一戒)、不得轻疏他人之尊长(第三十八戒)、不得评论师长(第五十四戒)。

   有关保护自然环境的:不得烧野田山林(第十四戒)、不得妄伐树木(第十八戒)、不得妄摘花草(第十九戒)、不得以毒药投渊池及江海中(第三十六戒)、不得以秽污之物投井(第一百戒)等等。这些规定不仅体现了道教贵生的思想,也与今天的环境保护相符合。

   关于道德信仰方面,如:不得渔猎伤煞众生(第七十九戒)、不得预人间论议曲直事(第九十三戒)、常当念清俭法慕清贤鹿食牛饮(第一百四十二戒)、不得饮酒食肉(第二十四戒),等等。

   关于坚定信仰方面,如:不得轻慢经教(第五十六戒)、不得向它神鬼礼拜(一百十三戒)、常当立大意秉志不得杂犯负违三尊教命(一百四十五戒),等等。

   关于科仪方术方面:如:不得祠祀鬼神,以求侥幸(一百十八戒)、不得炼毒药著器中(一百二十五戒)、常当勤求长生昼夜勿倦(一百四十七戒)、每烧香,当为万姓请愿,令天下太平,不得为己(一百五十二戒)等等。

  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切众生,皆不得杀,为仁)第二戒盗,(非己之物,皆不妄取,为义)第三戒淫,(非夫妇者,皆不得犯,为礼)第四戒妄语,(非属实者,皆为妄语,为信)第五戒酒(非病非法,皆不得饮,为智)。道教规定,五戒在天为五纬,天道失戒则现灾异;在地为五岳,地道失戒则百谷不成;在数为五行,五数失戒则水火相薄,金木相伤;在治为五帝,五帝失戒则祚夭身亡;在人为五脏,五脏失戒则性发狂。道祖曰:“此五戒失一,则命不成。是故不杀者,乃至无有杀心。不盗者,乃至无有邪取。不淫者,乃至无有邪念。不酒者,乃至无有暴力。不妄语者,乃至无有泄漏。如是可谓成也”。又曰:“祗要信士,在家或出家,奉持五戒,尽身尽命,终不毁犯。又能日夜勤诵道德经,求取经中妙义,苦行精进,仁恕布施,舍身救物,便能成真、成道、成圣”。《太上老君戒经》中说:“是五戒者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善男子,善女人,愿乐善法,受持终身不犯,是为清信。”教民以五戒:存仁不杀,正义不盗,法礼不淫,明智不酒,德信不妄语。五戒是入道之初门,清心之良方。持身之本,护法之根,如能持此五戒,就能益算延龄,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五戒不仅能引导我们迈向解脱之道,而且能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安乐与和平。

  八戒:陆修静在《受持八戒》中说:在五戒之外加:六、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七、不得普习香油,以为华饰;八、不得耽着歌舞,以作倡伎。

  三皈不犯,五戒无虚,然后才能受虚皇天尊所命初真十戒。

  十戒:第一戒者,不得不忠不孝,不仁不信,当尽节君亲,推成万物;第二戒者,不得阴贼潜谋,害物利己,当行阴德,广济群生;第三戒者,不得杀害含生,以充滋味,当行慈惠,以及昆虫;第四戒者,不得淫邪败真,秽慢灵气,当守贞操,使无缺犯;第五戒者,不得败人成功,离人骨肉,当以道助物,令九族雍和;第六戒者,不得馋毁贤良,露才扬己,当称人之美善,不自伐其功能;第七戒者,不得饮酒食肉,犯律违禁,当调和气性,专务清虚;第八戒者,不得贪求无厌,积财不散,当行节俭,惠恤贫穷;第九戒者,不得交游非贤,居处秽杂,当慕胜己,栖集清虚;第十戒者,不得轻忽言笑,举动非真,当持重寡辞,以道德为务。这十戒,托虚皇天尊所命,能做到者,天神护佑,永脱一切苦脑。“十戒”注重道教徒的品德修养,要做到忠孝、济世、守身、节俭、利人、清修,作为修道养性的前提,洁身戒行的道德规范,能使道教徒品行端正,世人竟向慕之、归之。

  女真九戒:王常月祖师在初真戒后面,还加上了女真九戒,作为坤道善女修持之戒,九戒为: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愍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

  “女真九戒”是道教为道姑和信女制订的戒律。据道书称,若能行持不退,有大益,不经地狱之苦,必生十善之家,再能精进修持,圆成戒果,名登紫府,位列仙班。

  初真戒,是入道者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是入道的门户,是修道的起点。初真戒有五戒、八戒、十戒和女真九戒等。其目的就是树立道心,弘道立德。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

  清代王常月祖师著的《初真戒律》中,让入道者先受三皈依戒:

  第一,皈身于太上无极大道,(可以永脱轮回,故曰道宝);

  第二,皈神于三十六部尊经,(可以得闻正法,故曰经宝);

  第三,皈命于玄中大法师,(可以不落邪见,故曰师宝)。

  天尊说:“所说的三皈依戒,乃是天地之关键,神仙的根基,出发行动的第一道门槛,建立心性的最初步骤。坚持执行的,天地神明都会嘉奖,保佑其内心聪慧,耳聪目明。三皈依完毕,这才接受太上老君确立的积功归根五戒”。

  三皈五戒是道教戒律中的最基本戒律,初入道者(出家或在家)必先遵依。《初真戒说》云:凡初入太上正宗法门,无论是在道宫或俗家,必先遵依太上金科玉律,严守戒规律文,供奉道祖尊像,还要请师盟证,书写表文焚化都天纠察王灵官天君,信受三皈依戒。

  清顺治十三年,王常月祖师《初真戒律序》中云:所谓戒,不是提倡,而是一种禁止之辞。是增加善防止恶,使人身心都倾向真实而舍弃虚妄的意思。从前,太上老君怜悯世间的芸芸众生,他们追名逐利,贪淫好色,不知道祸福相因变化的关系,代代相传,多生了过错与罪恶。这种情况使他大开慈悲心怀,去教化、拯救沉溺深渊中的人们。所以便传播推广了戒律、经文,使道界受到了启迪与教化。人们自然把这作为增加幸福修炼精神的智慧之光,是进入道境登上真仙之路的领航神仙。《初真戒说》云:所说的初,就是刚开始;真,就是不假;戒,即禁止。说的是一般人最初的真性,本来是来自于天帝的安排,不想不做,听其自然,所以说:“做善事不接近名利;做坏事不接近刑罚,不要走到极端,而是沿着中间的路子走,经常保持中间状态,这样,可以保存自身,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奉养亲人,可以历尽天年”。又云:当尚未闻道之时、未闻经之时、未拜师之时,疑团尚未能解开,智慧的宝镜也未能打开,所以许多事情都不省悟,自己遮盖住了光明,在黑暗之中随心所欲胡思乱想,在错误的想法中一直走下去。完全被贪吝、嗔怒、痴情、淫乱、杀戮、偷盗、恶毒攻击、花言巧语、挑拨离间、空口说大话等十恶一起使人陷入凡尘。扰乱身心,致使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乱动,甘心领受着奔波劳碌之苦,四方流浪,生死无所,永无休止。现在有所省悟,发自内心要皈向道、皈向经、皈向师,实现这三皈向的要求,便洗心革面,彻底忏悔。所说的忏悔,就是忏其前愆,认识了以前的过错,从前所有的十恶等孽业和对这十恶的愚蠢痴迷的追求以及骄傲、欺诈嫉妒等罪过,全部都彻底认识改正,禁止,永远不再重犯。所说的忏悔,就是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十恶等孽业和愚迷执着骄诈嫉妒等罪过,在彻底认识的基础上,全部永远断绝,更不能重新发作。

  古仙人说:“众人以贤人为师,贤人以圣人为师,圣人以万物为师”。那么什么是万物呢?所说的万物,指的是未借助于人为的力量加以安排作用,而是直接禀承了上天的旨意,所形成的无为自然的一种善性。今天离圣人的时代已经非常遥远,还以什么为师呢?在远离圣人的后世,就要学习圣人所传留下来的训诫,以它为步入圣界的基础。所以学习圣人的告诫、圣人制定的戒律就是向圣人学习。以圣人为师,就是以万物为师;以万物为师就是以天命为师;以天命为师就是以太上老君的无为自然的善性为师。

  中极戒,是元始天王授给太上高圣道君,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此戒共三百条,称“中极三百大戒”。中极戒的内容非常详细,从言行举止到传授戒箓,无所不包,可谓道教最为详细的戒律之一。诸如爱惜众生、慎于起居、心怀慈善、行为端正、孝敬老者、和睦亲邻、禁止斗殴、反对词讼、不祀鬼神、远离巫觋等等,几乎涉及到一个人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乃至精神生活的所有方面。但中极戒中有的内容已不适应时代要求,则应区别对待。持初真戒能无过犯,方许授中极戒。

  《道藏》中说:对于“中极智慧,观身大戒律”的条文,全身心的感佩尊奉,老老实实地接受并坚持执行。往高说,可以回报天、地、君、亲的恩惠,有希望登上仙人的品级。因而,在得到传授之后,必须决心执行,不能够虎头蛇尾,违背师道。往低说,一方面以“中极条章”指明如何达到道的彼岸,则使道的奥妙如祥云四方流布;另一方面以“观身大戒”教化、指点迷蒙中的人们,则使道的法力像春雨滋润心田,这确实是进道的船舶、成仙的阶梯。故应严格检点、约束自己的身心,殷勤地侍奉香火,自然你的名字会被南宫记下,而北方阴曹地府则会注销。就连老师、朋友、祖宗、先人都跟着沾光。

  天仙戒,是三坛圆满的最后一个大戒。持三百中极大戒无犯过错,方授天仙大戒。是一套极为繁琐的修道方法,具体概括为27条“有十种事不能权衡其轻重”。一是智慧,二是慈悲,三是含忍,四是行功,五是修心,六是善业,七是精进,八是饰身,九是遣情,十是普心。这十件事又各有数十法,就是远身行法、离口过法、除恶想法、拔逮根法、绝声色法、俭爱欲法、放玩习法、洗垢秽法、无昏惑法、不淫想法、不疑空法、平好丑法、不邪还法、常住无法、绝心想法、习悉意法、善防言法、不乱转法、不悟念法、不彼念法、不悠想法、无常定法、无常的法、无常顾法、不追怀法、无犹豫法、忍不可忍法。

  上帝说:所说的受戒,就是教大众:

  一曰不杀微命,发慈悲怜悯之心。

  二曰不起淫意,发纯洁清白之心。

  三曰不生诤念,发忍受屈辱之心。

  四曰不盗一芥,发清明洁净之心。

  五曰不起一愚,发纯真踏实之心。

  六曰敦行尽力,发感恩报本之心。

  七曰语言无妄,发诚实专一之心。

  八曰千魔不转,发坚定固守之心。

  九曰宏发愿力,发博大开阔之心。

  十曰事圣不倦,发锐意精进之心。

  千戒万戒,无非是造成圆满这一类的心。

  受天仙戒者称妙道师;受中极戒者称妙德师;受初真戒者称妙经师。

   《天仙大戒》往昔的古代圣贤没有不通过它才得以飞升天际,想的完全与天意相一致与世界的本初相暗合。若能神志专一,全身心地竭诚皈服于道,就能很快进入到宇宙最原始的无形无象的本原状态,超脱开了一切功名利禄,在纷纷扰扰的人世之间,毫无牵挂,毫无干扰,清淡高洁,就像日月那样光明,像江河那样广阔无边,像风云那样轻逸便捷,像天地那样稳定安适。这就是说戒到再无什么可戒的程度,不戒就是戒了。戒到了再没什么可戒,这才是真正的戒。在凡尘人世,只要修炼,就会有天仙、地仙、水仙、神仙、人仙、鬼仙和诸多的异类通过其他门路修炼而成的各种仙,总之,凡有性灵,诚心修炼,无不获得修炼的成果。

   诸位学道的人一切气质习惯是遮蔽道的光芒的迷云和阻挡悟道之路的医性,一切杀盗淫妄也是这种迷云和医性,一切贪嗔痴爱、沉于一时的幻想而不能自拔,一心有所追求,而又无法决断都是迷云医性,还有那些过分看重境遇、思念、心绪的也是迷云医性。

   “太上虚皇四十九章经”说:所说的斋戒,乃是向道的根本,是学法的桥梁,你要学道,就要清斋奉戒,心中不忘正义纯真,妄想邪念自然泯灭。又说,割断嗜好贪欲的根子,进入清静纯洁的境地,不作诸般痛苦事,不造各种坏事端,不胡思乱想,不起邪念。又说,学道的人以清静为本,长期吃斋,闭目静思,放声高歌,清静无为,看到各种邪门歪道犹如见到仇敌;远离各种爱恋和欲望就像躲避恶臭污秽。除掉苦恼的根基,斩断情爱的缘分。在浩渺混浊的大海中,就得靠自己保持洁净,坚持禁戒,就像白莲花那样出于污泥而不染。

   《太上经戒》说:“当制念以定志,静身以安神,宝气以存精。思念兼忘,冥想内视,则身神并一。身神并一,近为真身也”。设戒是要克服人情的种种诱荡,从各种诱惑中超拔出来,调节身心,还无为天然本真的人。

   道教除戒律外,还有“清规”。戒律出现在前,清规在后。戒律作为警戒于事前的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清规则是对违反戒律的道士处罚条例,具有惩罚性,是前者作用的延伸。仅全真道清规而言,有全真清规、教主重阳帝君责罚榜、清规玄妙、清规榜、清规玄范、执事榜,等等。清规由各宫观自己修订。

   清咸丰六年(1856年)北京白云观公布的《执事榜》中若干条清规,以示梗概:

  开静贪睡不起者,跪香;

  早晚功课不随班者,跪香;

  上殿诵经礼斗,不恭敬者,跪香;

  上斋堂食饭不带衣冠及跌快子落地者,跪香;

  奸滑慵懒,出坡不随众者,跪香;

  三五成群,交头结党者,迁单;

  出门不告白,不领签者,跪香;

  常住公事不帮办者,跪香;

  毁谤大众,怨骂斗殴,杖责逐出;

  犯清规不受罚者,杖责革出,永不复入等等。

  道教戒律对道民的基本要求是:

  奉道戒,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

  百行当修,万善当著

  人当积善功,其精神与天通。

  北魏时,寇谦之整顿北天师道,十分重视道戒的奉行,颁布《音诵诫》作为道徒遵守的准则,但基本精神仍未超出前述三戒、五戒、八戒和九行的基本戒条。

  金代出现了全真道,真大道教和太一教三大道教宗派。其中全真道特别重视戒律。自重阳祖师创教开始,就有严格的教规戒律。

【作者:黄信阳/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