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道教常识
 

道教概论


道教概论


黄信阳编撰

    作者小传:黄信阳道长,男,汉族,浙江苍南人。出生于1962年5月17日,1974年7月15日拜黄诚宝道长为师。全真龙门派第二十五代玄裔,1983年来白云观常住。1985年毕业于中国道教知识专修班,1986年任白云观监院。1989年白云观开坛传戒时,为保举大师,1995年青城山再开坛戒,为总理大师。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常委、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和河北省道教协会会长等职。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规模宏大的宗教,内容十分丰富。它对古代中国及亚洲有深远的影响。道教有大量的经籍文献,是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我国的历史与民族文化的特点。史学界与道教界一般都认为它形成于东汉顺帝(公元126--144)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但若追溯到战国时传播神仙方术的“方仙道”与西汉时托黄帝而言神仙之术、托老子而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则这种宗教信仰在我国流传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已成为民间习惯的宗教观念,所以至今在部份群众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第一节、起源与形成

  道教是在我国传统的宗教和传统的哲学的土壤中产生的。其思想渊源主要源于先秦的鬼神崇拜、神仙信仰和两汉的黄老学说。宗仰黄帝、老子及其学说是它最本质的特征。

  我国的鬼神崇拜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在原始社会就已存在。先民们将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河岳,皆视为有神主宰,因而产生敬畏感,乃对之顶礼膜拜。殷周以来,人们认为天帝(或称帝、上帝)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此外,人们还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或成神,或变鬼,鬼神在冥冥之中可以加害于人,也可以庇护于人。与天帝、鬼神观念相联系,我国古代巫术盛行,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向上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魂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巫觋被看成能与天帝、鬼神相交通的人,可以决断吉凶、预卜未来。到周代,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的一整套鬼神系统。这些,后来都为道教所沿袭继承,这是道教多神崇拜的来源。

  战国时期出现了神仙家。秦汉时期的神仙家称为方士。秦始皇时的徐市、韩当、侯公、石生、卢生、汉武帝时的李少君、栾大等,都宣称在渤海湾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上面住着羡门、高誓、安期生等众多神仙。神仙离人不远,曾有人到过那里。神山上的禽兽全是白色的,宫殿楼阁全用黄金白银砌成。没有到达时,望之如云。等到达时,三神山却在水下面。并且风会将船吹走,使人始终不能踏上神山。总之,神仙之地不是随随便便轻而易举可以到达的。但神山上有不死之药。如能得到它而服用,便可长生成仙,飞升云汉。方士们还说,如果听从他们的指导,认真修炼方术,也可以永列仙班,尽情享乐。秦皇汉武以及不少王公大臣都为此着了迷。这是道教信仰神仙,并相信人可“修仙”的来源。

  西汉初期,统治者以黄老清静之术治天下,黄老之学大兴。黄老学说中有许多神秘主义的因素,神仙方士便利用这些因素,对它加以宗教性的解释,使黄老之学与神仙方术相结合,向宗教神学的方向发展。有的学者将之称为黄老道,认为是道教教团的前身。

    道教的思想,正渊源于上述三个方面。

  西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在我国传统宗教和传统哲学的基础上著《天官历包元太平经》十二卷,托言是真人赤精子教他太平之道,在民间秘密流传。东汉末又出现了干吉(或称于吉)的《太平青领书》一百七十卷,张陵的《太平洞极经》一百四十四卷。其实,《太平经》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内容很庞杂,言及天地、阴阳、五行、干支、灾异、鬼神以及当时社会情况等,宣扬宗教和封建伦理观念。如宣传说天地的兴衰成坏是循环交替运动的,当天地大坏时,人物也都死灭,那时只有积善者免于难,长为种民。所谓种民,是圣贤长生之类。它又说上清后圣道君诞生的神话,说是上玄虚生之母“梦玄云日月缠其形,六气之电动其神,乃冥感阳道,遂怀胎真人”。因生于李谷,于是后圣道君姓李。

  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兼并土地,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农民生活艰难,大量破产。张角便利用《太平青领书》创立太平道,发动和组织农民,秘密筹划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后汉书·皇甫嵩传》说:

  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收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为人疗病……十余年间,众徒发展至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无不毕应。形成了一个影响广泛、信徒众多、声势浩大的民间宗教集团。

  由于当时朝政极其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极重。选定甲子年甲子日,即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一八四年)三月五日张角率太平道徒起义。并提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因起义者均头著黄巾,故称黄巾军和黄巾起义。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皇朝,使它腐朽的统治无法再继续下去了。黄巾军在各地杀官吏、烧官府,攻打豪强地主之田庄,声势十分浩大,京城震动,后被镇压。黄巾起义失败后,太平道为统治者所禁止,一部分太平道徒后来归入五斗米道,仍在民间秘密流传。

  与太平道同时,张陵(道徒尊称为张道陵)字辅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东汉顺帝{126—144年}时,闻蜀地多名山,民风淳厚,易于教化,于是携第子入蜀,居住在鹤鸣山(又名鹄名山)修道。精思炼志数年,著作道书二十四篇。感太上亲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术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经》、《三业六通之诀》,命为天师。于是,张陵以鹤鸣山为中心设二十四治(即教区中心),传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利用老子的《道德经》和《太平经》在巴蜀创立了道教。因入其道者须交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张陵撰《老子想尔注》对《老子》进行了神学的改造,把老子的哲学慨念“道”改造为神,把养生术改造为神仙方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同源,教规教义大都相同,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因道徒尊称张陵为天师,故“五斗米道”也称“天师道”。

  张陵初创的五斗米道,其主要宗教活动是:(一)诵习《道德经》;(二)有罪首过;(三)符水治病;(四)用章表与鬼神为誓约。

  由于太平道与五斗米道和农民起义或农民政权联系在一起,部分教义反映了农民的思想和利益,并且其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各方面还不系统、严密,所以称为早期道教。早期道派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的出现,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形成。

第二节、发展与演变

  黄巾起义的失败不仅使广大农民遭到残酷镇压,也使道教的发展受到挫折。道教由于受到黄巾起义的牵累而遭到禁锢。张陵之孙张鲁以五斗米道雄踞汉中将近三十年,后率众归顺曹操。五斗米道虽不像太平道那样被公开禁止,但也受到限制。如曹操将道士聚集到一起,名为延致人才,实际把他们监视起来。这时,道教陷入低潮。但由于魏晋南北朝几百年间的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道教仍然得到继续流传并缓慢发展。两晋时期,五斗米道一方面在农民中从事秘密活动,一方面在士大夫中传播。这一时期,是门阀士族统治时期。门阀士族在政治上非常腐朽,精神上十分空虚,许多人大讲玄学,追求长生。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统治,一些上层道士从理论上改革民间的早期道教,剔除其中反映农民利益和愿望的内容,将早期道教改造成了贵族道教。道教一旦同统治阶级结合起来,便在教理、教义、仪式、组织等方面都达到了系统化的程度。

  创立贵族道教的代表人物是葛洪、寇谦之、陆修静和陶弘景等人。

  东晋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公元284--364),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是著名的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是葛仙公(玄)的后裔,是郑隐的弟子,注重个人修炼,是典型的神仙家。他著有《抱朴子》内篇二十篇,外篇五十篇。主要论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攘邪却祸等。如第十七卷《登涉》篇专门讲登仙的各种方术。其中一个故事说:

  林虑山下有一亭,其中有鬼,每有宿者,或死或病,常夜有数十人,衣色或黄或白或黑,或男或女。后郄伯夷者过之宿,明灯烛而坐诵经,夜半有十余人来,与伯夷对坐,自共樗蒲博戏,伯夷密以镜照之,乃是群犬也。伯夷乃执烛起,佯误以烛烬燕其衣,乃作憔毛气。伯夷怀小刀,因捉一人而剌之,初作人叫,死而成犬,余犬悉走,于是遂绝,乃镜之力也。

  这种以明镜辟邪捉鬼的方法,便是一种古老的方术。葛洪系统总结和阐述了战国以来神仙方术的理论,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对后来道教形成金丹(内鼎)一派有较大的影响。他竭力攻击原始道教,并将道教的神仙方术与儒家的纲常名教结合起来,为官方道教奠定了理论基础。

  南北朝北魏时期(420—589),嵩山道士寇谦之在魏太武帝支持下,对五斗米道进行了改造。他“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改为“专以礼拜求度为首,而加之服食闭炼。”制订乐章诵诫新法。诵习道经,亦改“直诵”为“乐诵”,即诵经时用音乐伴奏。始光元年(公元四二四年),在宰相崔浩帮助下,于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天师道场,称新天师道,后人称为北天师道。在统治阶级支持扶植下,道教获得了新的发展,其传播广泛,并一度成为北朝的国教。

  宋明帝时(465—472年),道士陆修静奉命广集道经,加以甄别整理,鉴定其中经诫、方药、符图等一千二百二十八卷,分为“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奠定了道藏的初步基础。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早的一部道藏书目。又编撰斋戒、仪范的著作多达100余卷,基本上完成了道教的科仪。主要依据封建的宗法思想和制度而建立,“意在王者遵奉”,迎合门阀士族阶级的需要。陆修静以“斋直为求道之本”,倡说“身为杀盗淫动,故役之以礼拜;口有恶言绮妄两舌,故课以诵经;心有贪欲真恚之念,故使之以神思。用此三法,洗心净行”。实质上是以伦理道德为准则,约制人心。陆修静还融合上清、灵宝、三皇诸派,建立了南天师道。

  南朝齐梁时(456—536年),道士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君,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市)人。于阴阳、五行、星算、山川、医术、本草等无不通晓。很得最高统治者赏识,梁武帝每遇朝廷大事,都向他请教,时人称为“山中宰相”。他著《真灵位业图》, 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神仙信仰体系。他还著《真诰》等书,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由于他自中年隐居修道于茅山,着手弘扬上清经法。使茅山成为上清派的传道基地,于是便形成了茅山宗。

  经过改造的贵族道教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欣赏,统治阶级把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都看成是教化人民思想的得心应手的思想工具。从隋唐起到北宋,道教便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

  隋代在尊儒的同时,保护佛、道二教。隋文帝尊道士焦子顺为天师,随炀帝拜茅山道士王远知为师。

  唐代皇帝,因为道教崇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便尊老子为始祖,自称为老子后裔,修建崇圣观供奉太上老君,特别崇奉道教。唐高宗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玄宗下令两京及诸州各建玄元皇帝庙一所,每年依道法斋醮。又画玄元皇帝的像,而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像陪祀。还下令“道士、女冠隶宗正寺”,即把道士道姑都作为皇室宗族看待。并设立崇玄学,以《老子》为《道德真经》、《庄子》为《南华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并以此开科取士。唐武宗时信任道士赵归真、邓元起,在唐朝统治者的大力支持下,道教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道教受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如朝廷之崇尊道教,老庄思想之被抬高,促使教理教义及斋醮仪式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从道教的角度阐发老庄思想,使道教向义理化发展前进了一步,其次是钟吕金丹道的崛起和唐末五代杜光庭之完成道教斋醮仪式。出现了《阴符经注疏》、《玄纲论》、《坐忘论》、《入药镜》等重要道书及第一部道藏——《开元道藏》。

  唐代最著名的道士是司马承祯(公元647---735),他曾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传其符录及辟谷、导引、服饵之术。武后.睿宗.玄宗迭次召见他,武后降手敕以赞美,睿宗曾问以阴阳术数之事;玄宗曾亲受法录,请他居王屋山阳台观,又命他以三体写《老子道德经》。他注重老子无为之道,主张“游心于澹,合气于漠,顺物自然”,“天不言而信,无为而成”;在道教修持方面,主张“收心”,“守静”,对以后道教形成主静说,修持以习静为主,有较大影响。

  五代时期(907--960)的53年中,易五姓十三君,其中仍有不少地方王朝崇奉道教。他们尊宠道徒,兴建宫观,收集散失的道书,命道士宣讲道经等,这对道教的维系和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一时期著名的道士有李浩、谭峭、彭晓、谭紫霞等,他们致力于道教的理论、方术方面的研究和建设,使低潮中的五代道教仍向前迈进。

  北宋统治者也想仿效唐朝,高攀一位神仙为祖。于是另外虚构了一个宋皇室祖赵玄朗,尊为圣祖上灵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又给他配了一位夫人,尊为元天大皇后。并编造说这二人是道教的尊神,以此把崇奉道教和巩固自己的统治联系起来。宋真宗在崇信道教的大臣王钦若、丁谓等协助下,大搞迎降天书的宗教活动。伪造的缄封天书的黄帛上写着:“赵受命,兴于宋,付于恒。居其器,守于正。世七百,九九定。”意思是说赵氏皇朝永远不倒。为了崇信道教,宋真宗令各地普建道观,各道观均由朝廷赐田十顷、五顷不等,并且免交粮税。宋徽宗更过之,道观赐田数千顷,并定道阶,置道官,发俸禄。他自称教主道君皇帝。道教与最高统治者的结合,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北宋时期内丹学术已广泛传播开来。宋初的陈抟和神宗时的张伯端等著名道士,远承魏伯阳《周易参同契》的“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的修炼理论,近继刘古知、崔希范、钟离权、吕洞宾、施肩吾、彭晓的内丹修炼术,进一步“推天道以明人事”,阐发和推进道教的炼养理论和内丹道。

  陈抟一生致力于养生之道,他对道教炼养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他创作的一系列图式中,在道教中影响最大,便是他曾刻于华山石壁的《无极图》。五代(公元907—960年)以后,哲学思想界出现了以图解析《易》理的图学,其首创者便是陈抟。《无极图》有“顺”、“逆”两种解释,“顺”即“顺以生人”,指宇宙万物之源起,即宇宙生成论。陈抟以“无极”为宇宙本原,宇宙万物之生成,历经了五个过程,模式的从上到下:(一)无极而太极;(二)阴静而阳动;(三)五气顺布;(四)顺以生人;(五)化生万物。“逆”即“逆以成丹”,讲的是炼养内丹的方法,陈抟分之为五个阶段,从下向上:(一)得窍;(二)炼己;(三)和合;(四)得药;(五)脱胎还虚。其要旨在于掌握火水;作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所谓“逆”,—是指逆反自然过程,从下向上;二是指火性本炎上,水性本润下;但现在要将火使之向下,逆其火性,使火不燥烈,温养和燠于肾阴,将水使之向上,逆其水性,使水不卑温,上升而滋养心阳。这样“滋养之至接续而不已,温养之至坚固而不败”,便算是得法了。

  陈抟的宇宙生成论及炼养理论,渊源于四个方面:(一)从《易》理中吸取宇宙生成论;(二)吸取老子“复归于无极”及“归根曰静,静曰复命”的思想;(三)继承了魏伯阳《参同契》模拟自然的丹道理论;(四)继承了钟吕金丹道的内丹炼养方术。

  张伯端生于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住世九十五岁。幼年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阵、天文、地理、吉凶死生之术。张伯端的代表作是《悟真篇》,是道教炼养内丹的主要著作,与号称“丹经王”的《参同契》齐名。此书采用诗、词、曲等体载。正文诗词九十三首,七言四韵十六首,以表二八之数;绝句六十四首,按《周易》诸卦;五言一首以象太—之奇;续添《西江月》十二首,以周岁律。卷末附录有歌颂诗曲杂言三十二首。正文系张伯端“真人”所传“金液还丹火候之诀”阐发内丹丹法,讲的是“养命固形之术”,即丹法起手功夫----“命功”。也就是说,以人身的精、气、神(称“上药三品,或三宝”),经筑基、炼精化气、炼气化神而结“金丹”。张伯端以为“命功”有成就,若不能进而修“性功”,则不能“回超三界”,归于空寂之本源。总之“万卷仙经语总同,金丹只此是根宗”。什么是修“性”修“命”呢?一般谓“性”即理性,修性即修心,亦指炼灵性为“性”;所谓“命”即生机,修命即求术,亦指炼精气为“命”。张伯端的丹道理论及方法,虽说是来源于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刘海蟾,但他的《悟真篇》却另具特色,也可以说是丹道理论及方法的发展。

  宋元间,在江西西山玉隆万寿宫,有净明忠孝道(简称净明道)的兴起。净明道虽仍以神仙信仰为核心,但与天师道、茅山道、楼观道却有所不同。它虽然也注重符、禁咒驱邪御瘟等道术,也从事服炼斋醮、修仙度人,但只不过作为修道的次要之术;其教义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内容,则是强调修道须忠君孝亲。

  净明道渊源于东晋的许逊,据《许真君仙传》说,许逊生于东吴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南昌人,字敬之。早年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举孝廉,任旌阳县令。故又名许旌阳。预感晋室将乱,辞官东归,返西山修道,并济世度人。晋孝武帝宁康二年(公元374年)“合宅飞升”。真君云:净明大教是正心修身之学,非区区世俗所谓修炼精气之说也。净明道“贵在忠孝立本,方寸净明,四美(孝悌忠信)俱备。神渐通灵,不用修炼,自然成道”。

  在金元之际,北方先后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全真道等新道派。

  太一道为卫州(今河南汲县)萧抱珍(?…1166)于金初创立。主张以老子之学修身,以巫祝之术御世,颇与天师道教义接近。该派重符录斋醮,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七传以后逐渐与正一道相融合。

  真大道亦创建于金初,创始人为沧州乐陵人刘德仁(1120~1180)。该派以《道德经》为教旨,不尚炼丹飞仙之事,而颇重默祷召劾为人治病,主张“避俗出家,绝去嗜欲,屏弃酒肉,勤力耕作,自给衣食,耐艰难辛苦,补俭慈悯,志在利物,戒行严洁”。要求教徒“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赡足之”。其教义除了以“苦节危行”为要之外,对于道教只主张“守气养神”。炼养工夫只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虚心实腹,守气养神”。元以后,逐渐衰落并消失,或已合并于全真道。

  全真道,是金代兴起的北方三大新道派中最大的和最重要的派别,创建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创立者为王重阳。该派主张三教合一,以《道德经》、《孝经》、《心经》教其信徒。在修行方法上注重内丹修炼,不尚符录与黄白之术,规定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不娶妻子,持斋茹素,并制定了严格的清规戒律。

  全真道的创始人王重阳传有七徒,是为“全真七子”,他们都对北方全真道的传播和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其中以丘处机最为突出。丘处机(1148~1227年),字通密,号长春子,山东登州栖霞人。19岁出家入道,次年于山东宁海全真堂拜王重阳为师。当丘处机嗣教时,正值金元之际。金兴定三年(1219),宋宁宗遣使召请,不应。元太祖闻其名,自乃蛮(今蒙古境内)遣臣持诏召请,丘处机以73岁高龄率十八位弟子,从莱卅出发,跋涉万里,历尽艰辛,历时两年多到达西域大雪山与成吉思汗相会。“太祖时方西征,日事攻战,处机每言,欲一天下者,必在乎不嗜杀人;及问为治国之方,则对以敬天爱民为本;问长生久视之道,则告以清心寡欲为要”。太祖深契其言,礼遇甚隆,尊为神仙,命他掌管天下出家人,并敕免全真道士的赋税。这就为全真道的鼎盛奠定了基础。丘处机于1224年返大都(今北京),住太极宫(今北京白云观),此处即成为全真道的活动中心。丘处机在此演教,立龙门之宗。在他的努力下,全真道的宫观数量和道教徒人数都迅速扩充,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

  明代,道教最有名的道士是张三丰,其人生卒年代不详,曾在湖北武当山修道,后离武当山隐居。太祖、成祖均曾遣使寻觅,不遇,乃营修武当宫观。明英宗天顺三年(1459),张三丰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

  清朝,道教最著名的道士为全真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1680年),号昆阳子,山西潞安府长治县人。生于明季之乱世,慨然出家,师事全真龙门六祖赵复阳。清顺治十三年(1656)奉旨在北京白云观主讲道法,前后受赐紫衣三次。并在江浙和湖北武当山传“初真”、“中极”、“天仙”大戒,即“三堂大戒”。(经过王常月律师所制定的“三堂大戒”一直沿用至今)。他倡导修道以持戒为首要功行,撰有讲稿《心法正言》,后由唐清善演而为《龙门心法》。这是一部清代以后道教影响最深的道书,使全真教风大振。王常月律师曾使全真龙门派一度兴盛起来,因而被誉为“中兴之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道教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道教徒的信仰得到尊重和保护。宫观中旧有的封建性规制被废除,成立了民主管理机构,道士们也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1957年,经过一年的等备,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白云观正式成立,岳崇岱为第一任会长。1961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代表会,选举陈撄宁为会长。

  “文革”中,道教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受到极左路线的严重冲击,宫观被封闭,道教活动被停止,中国道教协会也被迫停止了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到重新落实,中国道教协会也恢复了工作。1980年、1986年、1992年、1998年,先后召开了三届、四届、五届、六届全国代表会议。全国各地的主要道教宫观也陆续修复开放,1982年经国务院批准有21座为全国重点宫观。1990年,中国道教学院成立,为培养道教接班人。1989年,中断数十年的全真派传戒活动恢复了,第一次传戒活动在北京白云观举行。1995年,第二次传戒在四川青城山举行,2002年,第三次传戒活动在千山五龙宫举行。1995年,中断多年的正一派授录活动在江西龙虎山举行。

第三节、基本信仰

  道教最基本的信仰是“道”,故称道教。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道德真经》,并作为主要经典。信仰老子所阐述的“道”,一切教理教义都是由此而衍化产生。道教是敬神事鬼、重生贵术的宗教,追求的是长生成仙。道教经书中对于“道”的解释很多,或指理念,或指神灵,或指仙术,归根结底,指的是“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就是神灵。道教很重要的特点之一是重生,认为“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能离,得“道”即得“长生”,指的就是得到神佑、仙方、便可以致“长生”,乃至成仙。

  道教最根本的信仰是“道”认为,道是“虚无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生的。《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的本原,最初的、也是永恒的万能的造物主。道生气,气生万物。气有许多种,某些气产生神仙世界。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人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还说天外有天,共三十六天。最高一层是大罗天,大罗天之下是三清天,也叫三清境。即清微天----玉清境,禹余天----上清境,大赤天----太清境。三清境之下还有三十二天,各有名称。每一洞天福地和天外天,都有专门的天神统辖。崇奉道就意味着坚信这一奇妙纷繁的神仙世界的存在,并对之膜拜。道教认为神仙是宇宙万物的主宰。道教是多神教,神团系统很庞大天神、地祗、人鬼都包括在内。“道”无所不在,即神无所不在,连人体的眼、耳、鼻、舌、齿、发、五脏……都有神。

  道不仅化生万物,形成洞天福地,而且有意识,有意志,大智大能,变化无穷,降圣显灵。道化为三种气,再化成三位至高无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分别居于三清境中。所以三位天尊也合起来简称三清。也有说三位天尊都是一种气化成的,都是太上老君的化身。这就是道教常说的“一气化三清”的含义。三清即是道的化身。除了三清之外,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大的神团系统。如四御、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王母娘娘、吕洞宾、汉中离、何仙姑、等八仙。丘处机、谭处端、孙不二等七真。真武大帝、东岳大帝、碧霞元君、丽山老母、关圣帝君、孙思邈、(药王)火神、城隍、土地、灶君、门神等等。

  三清中的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老子姓李名耳,是战国时一位思想家和哲学家,道教奉老子为教祖。道教的典籍宣称:

  老君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无光无象,无音无声,无声无绪,幽幽冥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弥纶无外,故称大道。大道之身即老君也……老君乃天地之根本,万物莫不由之而生成。

  可见老君就是道的化身。道教又说,老君有一千二百号,一百八十名。自伏羲氏起,他不断变化姓名降生人间,或为国师,或为国主,或为宾友,或为人臣,以各种方式降授道经,度化道徒,辅佐天子,教化万民,上古以来的一切万民和德政都是老君的业迹。殷代,老君再次降生,即老子。其母玄妙玉女感孕而怀胎八十一年,老子生下来就是白发老翁,故称老子。

  信仰“道”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相信人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成仙。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生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生,这也叫作“德”德即得,即得道。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相信“修道”可以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同一体性,可以成为神仙,永远摆脱尘世的疾苦烦扰,长生久视,生活安乐。道教认为人的寿命并不完全由“天”决定,有“我命在我不由天”的说法,道教重生,与佛教贵死正相反。道教追求安乐和长生,相信人通过求神护佑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人间的幸福,而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肉体永生,白日升天,长存仙界。所以道教徒把死称为羽化,将道士又称羽客。羽就是能飞升的意思。按道教的说法,成仙也有不同的品级,如飞升、尸解等。所谓尸解,是说虽然留下了尸体,但人却已经成仙,悄然离去。

  道教追求长生成仙的方术很多。其中,符录派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服符、念咒、敬神、诵经、祈禳、斋醮等驱鬼去病,求神保佑。而外丹派则认为可以通过服食外丹以求长生。所谓外丹,是以珠砂、雄黄、云母、空青、硫黄、戎盐、硝石、雌黄等药物作原料,放在炉火中烧炼而成。内丹派则企望通过炼内丹以求长生。所谓内丹,不以殊砂、雄黄等药物和泥炉铁鼎等工具,而以自己身体内部的精、气、神为药物,运用神去烧炼,以自己身体为鼎炉,使精气神凝结为丹。道教还主张通过吐纳、导引、服气、胎息等方法修炼,实际上是我国古代的气功,能有益与健康之道。

第四节、经典和宫观

  唐代道教被奉为皇族宗教,道教经藏在这时正式结集。唐高宗时,道士尹文操编纂《玉纬经目》7300卷。道教经典浩繁,包罗广泛。《道藏》内不仅包括有道教的经戒、科仪、符图、炼养等类的经书,也包括有道家哲学及有关的儒、墨、名、法、阴阳、兵、医、杂等诸家书籍。《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道家及神仙家之书。《抱朴子·遐览》记载的道教经典图符共有一千二百余卷,可见晋时道经已经不少。唐玄宗曾令诸观高道和京都学士收集古今道书,辑成《三洞琼纲》,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又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部分,据载有2000卷左右。《三洞琼纲》和《玉纬别目》,合称《开元道藏》为历史上正式集成第一部《道藏》。宋真宗时张君房编《大宋天宫宝藏》,共计4565卷。张君房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后小称为“小道藏”。宋徽宗时编《崇宁重校道藏》、《政和万寿道藏》5481卷。金章宗时孙明道编《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时宋德方、秦志安编《玄都宝藏》7800卷。历经兵火和元统治者焚经之祸,上述《道藏》现在已不存了。今天还存有的是明代的《道藏》。明英宗时由邵以正督校刊正《正统道藏》,共五千三百零五卷,分装四百八十函;明神宗时由张国祥辑印《万历续道藏》,共一百八十0卷,分装三十二函。正续一共五千四百八十五卷。从《大宋天宫宝藏》始,《道藏》以《千字文》为函序,以三洞四辅分类编排。《正统道藏》从天字排到英字,《万历续道藏》从杜字排到缨字。三洞即洞真部、洞玄部和洞神部,四辅即太玄部、太平部、太清部和正一部。据道教解释,洞就是通,通玄达妙,通凡入圣。三大部的玄义上下相通,所以合称三洞。真字的含义是不杂,其意是说洞真部的经典都是灵秘真经,不掺杂品。玄字的含义是不滞,其意是说洞玄部的经典可以生天立地,功用不滞。神字的含义是不测,其意是说洞神部的经典可以召制鬼神,其功不测。辅是辅助的意思,具体讲就是补充、解释。太玄辅洞真,太平辅洞玄,太清辅洞神,正一通贯总成,合称四辅。三洞每一部又按内容分为十二类,即本文类、神符类、玉诀类、灵图类、谱录类、戒律类、威仪类、方法类、象术类、记传类、赞颂类、表奏类。公元一九二三年至一九二六年,上海涵芬楼以北京白云观藏《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为底本进行影印,将原梵夹本改为线装本,每部装订为一千一百二十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常见的《道藏》。

  《道藏提要·序》道经之中,包含中国古代政治、历史、科技、宗教、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其中哲学、伦理、医药、内丹、外丹、养生、易学、善学、美学、天文、地理、膳食、音乐、数术、方术、美容、建筑、美术、历算、冶炼、生物、服饰、民俗、旅游、处世、神话、仙话等等内容,对于古老中华民族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个人生活和宗教信仰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

  除《道藏》外,后世还有一些小型道教丛书产生。而《道藏》及其它道教丛书没有收入的道书也还不少。道教经书虽多,但一般道士只念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北斗经》等,文化高的道士则奉习《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以及《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

  道教的庙宇有很多名称,或称作“宫”或“道院”、“道观”。如太清宫、白云观、中岳庙、抱朴道院等等,是供奉神灵及道士修真养性的场所。宫观是道教庙宇的通称。而一般小的庙宇则称为庵堂、洞等。

  本来帝王居处叫宫,城堞可供眺望之处叫观。封建时代,统治者尊崇天神,所以祀神之所也叫宫,候迎天神之所也叫观。

  早期道教有靖治和静室,南北朝时有仙馆,这都是道教的宗教活动场所。北周武帝时改“馆”为“观”;唐代尊奉老子为宗祖,并以高祖、太宗、高宗、中宗、睿宗五帝画像陪祀老子,因而“观”也称“宫”。以后道教祀庙遂称宫、观。如北京白云观、东岳庙、火神庙、沈阳太清宫、千山无量观、山西永乐宫、河北甄泽观、十方院、关帝庙、河南鹿邑太清宫、湖南玄都观、江西龙虎山上清宫、江苏茅山元符万宁宫、九霄万福宫、上海白云观、广东冲虚古观、广州三元宫、纯阳观、成都青羊宫、青城山古常道观、建福宫、上清宫、玉清宫、圆明宫、湖北武当山紫霄宫、太和宫、武汉长春观、西安八仙宫、华山镇岳宫、户县重阳万寿宫、兰卅白云观、苏卅玄妙观、崂山太清宫等。其建筑大都为宫殿式。全真道观的规模,主要部分为三清、玉皇、吕祖、灵官等殿和山门。三清殿中的主神自然是三清。一般是三尊塑像并排而坐。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天地未形,万物未生,清浊未判,阴阳未分,混沌之时的“无极”状态,故以阳生阴消,昼短夜长的冬至日为元始天尊的圣诞。灵宝天尊抱太极图,象征混沌始辨,清浊剖判,阴阳初分的“太极”状态,故以阴生阳消,昼长夜短的夏至日为灵宝天尊的圣诞,此时轻清之气上升为天,重浊之气下沉为地,从而才有天地,但还没有人。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手摇太极神扇,俯视着世间的万事万物。其圣诞为农历二月十五日。玉皇殿的主神自然是玉皇大帝,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五日,玉皇大帝都要亲自下降巡视天下,考察众生道俗的善恶,赏善罚恶。正月初九日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此日要举行盛大的祝寿道场,诵经礼忏,祝愿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灵官殿供王灵官为道教奉祀的护法神,其形象是赤面、三目、披甲执鞭,为镇守山门之神。

  道教宫观的组织与管理体制,一般可分为两种:一为子孙庙,一为十方丛林。子孙庙,庙产私有,师徒代代相传,徒弟既是继承师父的法嗣,同时也是庙产的继承人,可以收徒弟,但不可传戒。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不可收徒弟,庙产属道教徒所公有,凡是道教徒皆有挂单居留的权利,但要通过考核,方可挂单。十方丛林管理体制,是实行民主管理。其管理事务者称为“执事”,主要主持者为方丈、监院、都管,皆由道众选举产生。在监院之下设有客堂、寮房、库房、帐房、经堂、大厨房、堂主、号房等八大执事。其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相互监督,各有所职,各作其事。

第五节、戒律和礼仪

  道教戒律的种类很多,少者五戒,繁者一千二百戒,普通的约有三百条大戒,分为上品戒、中品戒、下品戒。道教传授戒法,是从金元时代在天长观(北京白云观)开始的。

  道教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道教认为,五戒乃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虑者,延年益寿,天神护佑,永脱苦难,生生世世,不失人身。八戒在五戒之外又加三戒,即不得杂卧高广大床,不得香油华饰,不得耽著歌舞。

  十戒是:一不得违戾父母师长反逆不孝;二不得杀生屠害割截物命;三不得叛逆君王谋害家国;四不得淫乱骨肉姑姨姊妹及他妇女;五不得毁谤道法轻泄经文;六不得污漫静坛单衣裸露;七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八不得裸露三光厌弃老病;九不得耽酒任性两舌恶口;十不得凶豪自任自作威利。

  女真九戒是:一曰孝敬柔和慎言不妒;二曰贞洁持身离诸秽行;三曰惜诸物命慈悯不杀;四曰礼诵勤慎断绝荤酒;五曰衣具质素不事华饰;六曰调适性情不生烦恼;七曰不得数赴斋会;八曰不得虐使奴仆;九曰不得窃取人物。其它戒律还有很多。

  戒是道教约束道士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规戒。戒是戒条,主要以防范为目的。道教制定戒律是告诫道人清心修道,虔诚炼养,使道人精、气、神能众妙归一,且能更好地继承道教的优良传统和精进自我修行。要求十恶不生,无思无为,一念修道,去掉凡心,以戒为师。另外,各道观还订立了各自的清规。道经中还有大量宗教活动和日常行为中的禁忌条文。戒律、斋戒、清规、禁忌等都是为了加强对一般道士和信徒的约束,进一步坚定他们的宗教信仰。

  道教礼仪是道士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规范。其与戒律所不同之处是,戒律是用条文明确下来,违者必罚。而礼仪则是道士最起码的举止规范,违者则视为品行不端。对道士的衣食、住行、视听、称谓、斋坛等众多方面的外在形象进行规范化,使其从言语、服饰、出入、饮食、诵听、斋醮等方面有别于观外俗人,约束道士清心修道,超越凡尘。

    宫观礼仪

  全真道士必须住庙,正一派要求宫观内保持良好道仪风范,不得混同于俗。道士与道士之间一般称道友、道长等,对年老道长一般称某爷。道人宿舍中须清洁素雅、整齐,不得裸身而卧,不得在卧室内荤酒。

  道众宿舍不得把俗人随便带入,更不能留宿。乾道、坤道不得在同院中居住,相互之间应保持距离,清心寡欲,不得邪念。

  早上开静后,需立即起身洗漱,到各殿朝拜祖师,上早课,诵经聆听,持心修练。晚上止静后,不得喧哗,安静打坐养心。

    敬香

  敬神一般都要烧香,敬香是“以香达信”,即人的诚心诚意,通过香烟达于神前,所谓“一炷真香通信去,上圣高真降福来”。香不在烧得多少,而主要在你的诚心,心诚,一炷香就足够了。殿主烧香,三炷香要插平,插直,间隔不过一寸宽。

    叩拜

  叩拜是民族传统礼仪。道士叩拜,要足站八字,双膝与手同时着地,左手按在右手上,手心皆向下,成十字形,头与脊背同时向下伏,形似青蛙卧状,且忌臀高于背。道士磕头是对太上八十一化的形象表示,盖足站八字,手按十字,头为一也。

  拱手礼:两手相抱(左手抱右手,寓意为扬善隐恶。盖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之故),举胸前,立而不俯,是见面礼。

  作揖礼:一面躬身,一面双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是向长者行此礼,再一面恭敬地平声念道“无量天尊”,这便是道教常念的圣号。“无量天尊”,道教指所有的道法无边的道教诸神和真仙。用口头念诵圣号,表示祈祷或感谢神仙等意思。其圣号的全称是“福生无量天尊”。据道经载,诸神、仙真大悲大愿大圣大慈,诚心诵念圣号,以祈得到感应,消灾解厄,平安吉祥。

    早晚功课

  早晚功课是道教宫观道士日常的主要礼仪之一,也是宫观道士日常修持的一部份。早晚功课就是道观的道士每天早晚两次上殿念诵的经文,目的是为了修道。早课为卯时(5—7时)、以祈延生保平安;晚课为酉时(17—19时)以超度阴度亡。《太上玄门日诵功课经序》云: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柳守元《清微宏范道门功课》的《序》中称,“金书玉笈为入道之门,宝诰丹经乃修仙之路。得其门,可以复元真之性;由是路,可以炼不坏之身。是故羽士住丛林,奉香火,三千日里行持,十二时中课诵。朝夕朝礼,期上接夫圣真;夙夜输诚,祝永绵国祚”。柳守元云:“若能矢志专诚,二六时中,猛勇精进,永无退转,在世端能出世,居尘自可离尘,出入虚无,逍遥宇宙,自由自在,无灭无生,方寸不染,一尘妙用,直超三界。若此者,了自心一念之尘根,脱世上三途之苦厄,履长生之大道,渡苦海之洪涛,禳灾而灾消,祈福而福至,无求不应,有感皆通”。

  道教认为:“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金书玉诰,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课诵无以保养元和。经之为经者,是前圣之心宗。咒之为咒,乃古仙之妙法。诵之诚者则经明,行之笃者则法验。经明法验而两全,内功外行而俱有,此是住丛林之规范,修仙者之仙蹬。”

  道教逢戊不朝真,即阴历天干为“戊”如(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不焚香、诵经、朝神、也不供斋设醮。

    穿戴礼仪

  道士在庙都必须头上戴巾,身穿道服、白袜、覆鞋。道人服饰,古有“羽服”、“羽衣”之称。道教服饰最早的统一定制是从南朝刘宋时的陆修静开始的。

  现代道人穿的服装,大小上衣皆为“大领”,是明代以前汉民族的服装样式。戒衣,黄色黑边,受戒时用,黄色属土,土为五行之尊,万物之本;法衣,又称“天仙洞衣”,是做道场“高功”穿的法服和行宗教大典时“方丈”穿的法服,上面有金丝银线绣的各种道教吉祥图案,如郁罗萧台、日月星辰、八卦等;花衣,是经师上殿念经、做道场穿的法服,也有素净不绣花的,通称“班衣”。大褂、道袍一般多用青、蓝色。青为东方甲乙木,泰卦之位,青阳之气;东方主生,在四季中主春,春天万物生发。蓝色,是大海和天空的自然色。法衣则多红、黄色,也有蓝色、绿色;方丈穿的法衣多为紫色;班衣以红、黄居多。

  道教徒戴的帽子称为“巾”,巾有九种。分别为:混元巾、庄子巾、纯阳巾、九梁巾、浩然巾、逍遥巾、三教巾、一字巾、太阳巾。

  道士不仅要衣帽整齐,而且要衣冠整齐。道士所戴“道冠”通常有五种: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这些是作法事或上殿时用的,专场专用,不能随便戴上。道人不得顶“冠”入厕,戴“冠”入厕者要受罚。巡寮执行任务处罚人时,必须衣冠整齐,庄严从事。

  道人的鞋、袜也有规矩,鞋以青布双脸鞋为最合格,一般穿青布圆口鞋或十方鞋。袜则统用白布高筒袜。

    科斋礼仪

  斋醮是道士日常生活中必修之课。斋醮的礼仪很复杂,如敬香、礼叩、做道场等。“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炼度施食等超度亡魂,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敬香时,还应上供敬神。上供有香、茶(水)、灯、花、果等。道人把供品双手端到供桌前,双手高举供品与额相齐,躬身一礼,然后放到供桌上。

  三礼九叩是道教隆重大礼。逢初一、十五、祖师圣诞等道教节日,住观道众做祈祥、祝寿接驾道场时,方丈、监院拈香行此三礼九叩大礼。

  法器与供器:法器指道士作法事时所用的器具,如宝剑、令旗、敕令牌、天莲尺、镇坛木等。道士坛醮诵经时所用伴奏的乐器,如提钟、引馨、铛、钗、木鱼、铃、鼓等亦称法器。供器指香案上所陈列的器皿,如香炉、蜡台、花瓶、香筒、供盘、净盂等。殿堂陈设之神帐、长幡、桌围、跪垫等是道教仪范所必需之物。

  戊日是道教忌日,不拜神,不敬香,按古代定制,戊日时宫观要关门休息。

第六节、宗     派

  道教之分宗派,实始于宋元间。或有推之过早者。战国时有方仙道,乃是从事方技,追求长生成仙的一种“学术”流派,是道教的教义与方术的来源之一,并非道教本身,故不属道教之宗派。继之而起的是黄老道,是方仙信仰融合黄老之学的产物,虽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毕竟尚未形成为道教,故只能说是是道教的前身。只有东汉末的天师道(五斗米道),才是后世流传的正统道教。在宋元之前,天师道虽有金丹、符录、经法以及茅山、龙虎山、阁皂山三山符录等派系之分,但这只是从事的道术有所差别,还不是道教教团组织的裂变,故也算不上道教从教义到组织之分宗立派。道教之分立宗派,实在宋元之间。

  道教可分为符录派和丹鼎派,丹鼎派也称金丹派,其中又分内丹派和外丹派。按照道经学派来划分,则有帛家道、楼观派、上清派、灵宝派、北天师道、南天师道等。

  北宋灭亡以后,针对符录派道士堕落的情况,在三教融合思想影响下,北方金朝统治区出现了太一道、真大道教和全真道等“新道教”。在南宋统治区,符录派也作了一些改革,其仪式更加世俗化了。

  道教史上因“道法承受”来源不同而分衍的宗派,最大的有四派:

    (一)正一道:正一天师者,始自汉张道陵,其后四代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到元初已传至三十六代张宗演。元世祖命其主领江南道教。成宗大德八年(公元1304)授张宗演次子张与材(三十八代天师)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录”,从此“天师道”又名正一教,正一道。

    (二)全真道创始人为王吉(重阳祖师),金代道士。传说于甘河镇遇仙人吕洞宾度化,遂通仙术。金世宗大定七年(公元1167),往山东传教,题其所居庵曰“全真”,主张道、儒、释三教合一,提倡全神炼气,出家修真,不炼外丹,并制定出家制度。立教大旨是:1、出家须先投师住庵;2、云游求道,不厌险阻;3、学书,以心解为主;4、研究药物;5、庵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作高楼大厦而绝地脉;6、应有道伴以交流修道心得;7、静坐;8、求定心;9、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10、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11、修性命;12、积功德;13、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14、养身;15、脱落心地,真离凡世。在教规上与正一道不同的是:不娶妻室,不茹荤腥,为出家道士。其教义主要以“三教圆融”、“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故名其教为“全真。”重阳祖师殁於金世宗大定十年(公元1170)。由弟子马钰(丹阳,创遇仙派)、谭处端(长真,创南无派)、王处一(玉阳,创嵛山派)、刘处玄(长生,创随山派)、郝广宁(大通,创华山派)、邱长春(处机,创龙门派)、孙不二(创清静派),为北七真,继承其教业。

    (三)太一道创始人为萧抱珍,是金熙宗天眷年间(公元1138---1140)。相传得道之初,“即以仙圣所授秘录济人”,法大行。其法为太一三元法录之术,或称“取元气浑沦,太极剖判,至理纯一之义”,故称其教为“太一”。金熙宗皇统八年,遣使召肖抱珍赴阙,额加礼敬,敕所居观额以“太一万寿”四字。元世祖时,太一道进入全盛时期。七传之后渐衰。

    (四)真大道教原名大道教,创始人为沧州刘德仁,在金熙宗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8)。立教的宗旨共九条:“一曰视物犹己,勿萌戕害凶嗔之心;二曰忠于君,孝于亲,诚于人,辞无绮语,口无恶声;三曰除邪淫,守清静;四曰远势力,安贫贱,力耕而食,量入为用;五曰毋事博奕,毋习盗窃,衣食取足,毋为骄盈;七曰虚心而弱志,和光而同尘;八曰毋恃强梁,谦尊而光;九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其教以无为清静为宗,苦节危行为要,真常慈俭为宝,其戒则不色、不欲、不杀、不饮酒、不茹荤,以仁为心,恤困苦,去纷争,无私邪,守本分,不务化缘,日用衣食,自力耕桑瞻足之。不言飞升化炼,长生久视之事。该教五祖郦希诚见知于元宪宗,赐其教名“真大道”,授太玄真人号,领教事。其后该教教徒遍及黄河流域与江南一带,经十余传而衰。

  北京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载有道教大小八十六个道派。现在道教主要是正一、全真两大派,其他一切支派皆归纳于这两派之中。全真派支派较多,其主要的是:(一)五祖派:即道教之东华帝君王玄辅,号少阳,传少阳派;钟离帝君钟离权,号正阳,传正阳派;纯阳帝君吕岩,号纯阳,传纯阳派;重阳祖师王吉,号重阳,传重阳派;海蟾祖师刘操,传海蟾刘祖派。(二)全真道北七真派(即重阳祖师七位弟子所传之教派)。(三)南五祖紫阳派:即张紫阳传紫阳派;石杏林(第二代);薛道光(第三代);陈泥丸(第四代);白玉蟾(第五代)。

  道教传授经录科仪的,旧分三宗,又名三山,即江西贵溪之龙虎山;清江县之阁皂山;江苏句容之茅山。这三山经录总归为正一派。正一派支派也很多,主要有茅君派,净明派,清微派,武当派等。

第七节、修炼方法

  道教修炼,古代有许多名称,如修道、修真、修仙、修为、修养、修丹、修持、内丹、内养、内炼、内修、摄养、炼养、丹鼎、炉鼎、炼丹、丹道、仙道、摄生、养生、卫生、长生术、神仙学、金丹大道等等,现在一般称为“修炼”、“修持”或养生。

  道教内丹学就是道教在修炼方术上追求天人合一,返朴归真,人与道的一体化。修炼方术,渊源甚古。据道书记载,早在轩辕黄帝时期,就有隐居深山的修炼之人,一直发展到后来的方仙道和黄老道。他们从事的神仙方术,为正统道教直接吸收和继承。道教提倡炼养内丹,大慨在隋唐以后。在宋.金时,兴起了以炼养内丹为主的道教南宗和北宗。其口诀旨圭,不外《参同契》与《悟真篇》。道藏中收有论内丹的书一百二、三十种。著名的有《入药境》、《灵宝毕法》、《钟吕传道集》、《大丹直指》等。这方面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气、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气、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简明介绍:

  心斋,“斋”即洁净之义,心斋即内心清静。《庄子》:“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坐忘,即静坐忘身。《庄子》:“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云运行督脉。《庄子》:“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导引,指导行肢体,引气通身。《庄子》:“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法。”三国时华佗所传五禽戏,即属此类。

  吐纳,指吸入清气,呼出浊气。《庄子》:“吹嘘呼吸,吐故纳新。”

  听气,指静听内气。《庄子》:“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踵息,指内呼吸深达于踵。《庄子》:“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

  守静,即收心求静。《太平经》:“求道之法静为根。”

  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聚集身神不使外游。《天隐子》:“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守一,即守心于一。《庄子》:“我守其一,以处其和。”

  辟谷,亦称断谷、休粮、绝粒等。辟谷约分五种:〔一〕不食五谷,即不吃米面之类。〔二〕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三〕不吃油盐。〔四〕不吃食物,专门服气。〔五〕服用药物代替食物。

  服食,又称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气精义论》:“诸药以代于谷,使气味兼致脏腑而全也。”

  房中,又称御女、黄赤之道等。源于古代的生殖崇拜。房中术原是讲房事禁忌及却病益寿之卫生术。《汉书·艺文志》说:“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言:“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后因易遭毁谤,道教不传。

  行气,亦称引气、运气。指调动体内真气运行,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初学行气,鼻中引气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已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入多出少。”

  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全身呼吸。《云笈七签》:“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气,握固守一,是名胎息。”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术等。指用炉鼎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配合修炼服用。《抱朴子内篇》:“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

  修炼的含义,就是修性炼命。性指精神,命指肉体。修炼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精神和肉体进行自我控制,达到“我命在我不由天”的崇高目的。

  道教内丹修炼术是隋唐以来集道教服气、存思、辟谷、静功等诸种养生术以及中医藏腑经络学说而形成的重要功法,它直接影响了后世道教理论和修养方法的发展。道教内丹功称为性命双修。即:性功炼心,命功运丹法,两者并修,始达境界。

  道教内丹术把人身体比作“炉鼎”,把人体内循环运行的经络比作内丹修炼的通道,在人为的精神意识的严格控制下,利用体内元气的推动力,把人体分泌的精液(女子指卵分泌的精液、男子指生殖精液)经过周身循环的修炼,使精、气、神凝为“圣胎”或称“丹药”,这种功法,就称为内丹术。修炼此项功法的派别,在道教内被称为内丹派或丹鼎派。

  内丹术基本分为四个步骤完成,首先是筑基,即保养身体,打好丹鼎的基础。道教内丹以身体为基本,所以炼功之前要去除一切病症,补足亏损,男性要断绝房事,女性要回绝月事。然后要改变日常呼吸,道教认为呼吸“顺行成人”,“逆行成仙”,所以炼功时呼吸必须是吸时收腹,呼时鼓腹,呼吸细长均匀而深厚。《天仙正理直论》曰:“修仙而始曰筑基,基者,修炼阳神之本根,安神定息之处所也。精气旺,则神亦旺,而法力大。精气耗,则神亦耗而弱。……是以必用精、气、神三宝合炼,精补其精,气补其气,神补其神,筑而成基,唯能合一,则成基,不能合一,则精、气、神不能长旺,而基即不可成。及基筑成,精则固矣,气则还矣,永为坚固不坏之基,而长生不死”。

  第二是炼精化气,又名“初关”、“小周天”、“百日关”等。精指人体内具有生殖力的精液,具体过程分四个层次,即:第一:采药,当精液发生时,及时锁住;第二:封固,勿外泄;第三:烹炼,转动河车,行小周天,神气凝结;第四:止火,指内药已生成,当为第三步炼气化神做准备。

  第三阶段是炼气化神,又名“中关”、“十月关”、“十周天功”。这一阶段修炼的目的是指精、气、神疑结为一,结成圣胎,在体内循行。内丹功关键在于运转大小周天,就是指在精神意志的导引下,运丹药沿任督二脉循环。先从背后面经过督脉上升,称为通三关,即通过尾闾、夹脊、玉枕三个部位。然后沿着前面三丹田下降,三丹田指脑部泥丸、胸部黄庭和腹部脐内。通三关内丹术语称为“进火”,降三田内丹术语称为“退符”。道教认为人身系一小天地,天行一周三百六十度,所以称作周在功法。

  最后阶段是炼神还虚,又名“上关”、“九年关”。为内丹修炼的高级阶段,也是一种出神入化的理想境界。道教认为丹药炼成后,可以从脑户出入,化为身外之身,永世长存。

静功炼养方法和要求三个层次:

    一、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静功之时,不要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心放松,自然利于入静。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炼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难以忍受的情况。只要能够坐得住,做得轻松,甚至不愿再动,这样就是身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身静为静功之初层功夫。

    二、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之后,心地中的念想尚未完全清除。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记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空洞状态,这样就是内心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即是心静。此为静功之中成。

    三、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心中无念之后,还有一个“我”存在,尚未彻底干净。更进一步,由心气合一,做到忘记自我,进入混混沌沌境界。空而不空,故曰混沌。一直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做到意静,即为静功之高层。

  丹书云:“身不动曰炼精,心不动曰炼气,意不动曰炼神。”炼精就是补精,炼气就是补气,炼神就是补神。于是通过静功筑基,可以补足精气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气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界,这也正是丹道筑基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第八节、在家道教徒的生活与修持

  居家修持要求,尊道贵德,依教修行,济世利人,积功累德,尊师重教,吃斋诵经,皈依道经师三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东晋葛洪认为道当先立功德。他说:“为道者以救人危使免祸,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也。欲求长生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若德行不行,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自古以来,道教徒在修为上有“入世法”与“出世法”两种。入世法即外修;出世法即内修。入世法行真行;出世法行真功。总的说来,入世法的修为是:养我浩然正气,为社会人类多做好事,培功建德。力行正义,苦己利人,抑恶扬善,不谋私利,行为端正,谦虚忍让,正心修身,戒除诈伪,宽宏大量,慈悲恻隐,导人为善,广行方便,修宫建庙,印经造像,修桥补路,戒杀放生,施茶舍药,尊师敬友,孝敬父母,教育子女,和睦邻里等等。

  道教历来主张入世修行。如净明道主张“欲修仙道,先修人道”,认为“人事尽时,天理自见”;许逊真人“垂世八宝”:忠、孝、廉、谨、宽、裕、容、忍,“忠”“孝”居前;认为“忠孝,大道之本也”。明代张三丰的《大道论》以全人道为仙道之基,谓: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远也,强调忠孝等伦理的实践,调和入世与出世。道教无论全真派、正一派都讲求修道先从为人扎扎实实做起。

  道教崇尚自然主义,引导人们,超脱於一时一事的是非、得失、荣辱。主张:淡泊名利,随遇而安,失去的东西不强求,来到的也不躲避,不因丰厚的物质生活而欢悦,也不因贫贱的处境而忧虑,不为私欲而心神不安,不因挫折而情绪波功,保持心理的平衡。是现代人解除焦虑、困惑、迷茫的清心良药。

  遵守戒律,所谓戒律,即道教约束道士言行以防止违反教规的警戒条文,是用以约制教徒思想言行,防止“恶心邪欲”、“乖言戾行”的条律,是教徒日常生活和修行实践的道德规范和行为的准则;违反了则要受到天神的谴责和警告。道教奉行:随缘受戒,因人受戒,上上之人无戒所持,下下之人受戒亦无益,唯有中士以“善”导之,戒持之。依人求道的愿力而有不同戒律。如:三皈依戒、五戒、八斋戒、初真十戒、老君二十七戒、中极戒、天仙戒等等。在家信徒最基本的要求是遵守“五戒”。把遵守“五戒”作为平时最重要的修持。五戒的内容是:一者,不得杀生;二者,不得荤酒;三者,不得口是心非;四者,不得偷盗;五者,不得邪淫。这五戒为积功归根五戒,是持身之本,持法之根。凡能持此五戒精进无虞者,益寿延年,天神护佑,永脱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

    修斋日期:(一)六斋月,每逢单月即是;(二)十斋日,即每月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日这十天;(三)三元日,即正月十五(上元日)、七月十五(中元日)、十月十五(下元日);(四)八节日,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五)甲子日;(六)庚申日;(七)本命日,即每年自己的生日。其余日期尚多,不能备举。修斋的主观愿望,是“积德解愆”、“和神保寿”、“夷心静然”、“内外清虚”。其仪式极为繁杂。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灾、拔苦、谢罪、延寿、超度亡人等等,都要修斋,所以诵经、礼忏、祭炼、建醮一切法事,都包括在修斋范围之内。

  诵习道经,根据本人文化水平而定,但一般都应诵习《早晚功课经》、《三官北斗经》、《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等;文化水平高一些的,还可诵习《道德经》、《南华经》、《性命圭旨》等经典。

  修炼功法。在家道教徒也应在工作、劳动之余修真养性,以祛病强身,延年益寿,以至得道成仙。其修炼功法可以从皈依师或其他道长那里求教。

  做一个在家道教徒(散居正一派道士、或居士)是一种非常平凡的事,又是非常伟大的。他们肩负多重使命,既要在社会上工作劳动做出贡献,又要照顾家庭养老抚小,还要完善自己真实完美的人生道路以及担负弘教、护法的神圣使命。发扬道教优良传统,认真修道,弘扬道教,把我们生活的世界建设成为人间仙境。

【保定道教网】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