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保定道教
 

道教文化与保定民俗(3)


三、道教文化与社会习俗

   (一)祈雨习俗

    保定春旱秋涝,西部多旱,东部为九河下梢,十年九涝。遇特大干旱,诸河断流。在科学知识不普及的年代,人们即把自己的命运依托给神。道教赋予龙王、雷神、北岳大帝、二郎等治水之责,城隍、关帝是护佑人民之神,遇旱涝灾害则祈上述诸神保佑。

    一般涝是一条线,旱是一大片,旱灾涉及面大人广,祈雨者则众。直隶(河北)全省大旱时,直隶总督带领官员、民众到龙王庙求雨。清光绪二至四年(1876—1978年)保定发生特大旱灾。光绪二年赤地千里。三年最为严重,冀、晋、鲁、豫、陕5省发生旱灾。直隶总督李鸿章率文武官员至保定西下关灵雨寺龙母宫焚香礼拜祈雨,僧道亦设坛祈雨。

    州、县大旱之年由知州、知县率领官员、民众至龙王庙、北岳庙或关帝庙、城隍庙、二郎庙祈雨,并请僧道设坛。祈雨方式和地点及所敬的神亦不相同,满城县由知县率领民众抬着龙王藤像到一亩泉去取“圣水”,易州由知州率领民众抬着城隍或关帝像到云濛山洞十三漕取圣水,阜平县及周围各县至古恒山(大茂山)金龙洞取“圣水”。参加祈雨者均赤膊,头戴柳条编的圈,由打击乐队随行伴奏。有的由一人披着用布做的乌龟壳在龙王像前引路,跟随若干用布做的由人披着蛤蚌、蛙、鱼、虾、蟹壳的水族。龟后有一辆水车,人们用柳条枝蘸水往龟身上洒。路过沿途村庄门户前亦放水缸或水盆,人们亦用柳条蘸水洒龟,谓之引雨。到龙王庙取水前,先举行祈祷及礼拜仪式,再由知州或知县宣读祈雨文,民众代表许愿降雨后摆供、唱戏或为被祈之神披红、挂绿、塑金身。有道士的祠宇作“请水科仪”,祈主宰降雨之神为民降甘霖。诵完经文即将“圣水”倒于祈雨者的水坛之中。祈雨者将取得的“圣水”供在庙内。若某村祈雨,则供在村里。然后,道人携祈雨乡人百姓至滴水堂坑舀水,用松柏和柳枝净洒坛前。降雨之后,众百性还愿,道观举行仪式,宣读谢雨疏,感谢上天恩赐。

   (二)丧葬习俗

    中国的宗教赋予神仙不同的职能,以监督人们的行为。神仙有功过簿,有功记功,有过记过,有罪记罪。为形象地展示人行善恶的报应,对行善者予以超度,寺观墙壁上展示行善积德之人的升仙图,对罪人给予惩罚,在寺观内画上阴曹地府罪人受罚场面。保定各县村镇普遍设立的五道庙内绘有对在阳间作恶者所予以的处分,有的罚做苦工,有的用火焚尸,有的用磨磨尸,有的用锯截尸等。庙内显得阴森恐怖,用以戒人。满城县眺山上《北岳庙碑》谓:人需要监督,以免犯罪,人监督人不能随时随地,而神可以时刻不离。对此,保定民众深信不疑,在世时敬神行善。但人生一世不可能无过错,为此又担心逝世后遭到阴曹地府的惩罚,人们遂想出各种办法请神仙帮助解脱地狱之苦,而行善积德的出家僧道与神能通,遂请僧道设法坛,请神赦罪超度亡魂。

    佛教、道教都称,人死后灵魂要入阴曹地府,为此,每家人去世后先要去向与阴间有关的庙宇,如五道庙、土地庙、城隍庙、泰山行宫、东岳庙等报道,称报庙。在农村,一般小村只一个土地庙或五道庙,有时两庙并列。设一庙台,为报庙之地;大村有五六处五道庙者。城市范围大、庙宇多,距城隍庙近者去城隍庙报庙,距五道庙、土地庙、东岳庙、泰山行宫近者则就近报庙。为使亡灵免受地狱之苦,遂请道士在报庙时跟随,在庙前诵经,请神护佑。

    人亡之第三日入殓,即将死尸装入棺材,请道士做道场,摄召亡灵。一般以《功课经》为主,中午上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表,晚上放焰口,依《施食科》举行,如要举行“开光”、做法事、济幽荐亡等三日以上大型道场,要行“开坛”、“取水”、“荡秽”、“祀灶”、“请圣”、“扬幡”、“宣榜”、“回向”、“送圣”、“上大表”等科仪;度亡则要“摄召”、“安灵”、“度桥”、“沐浴”、“破狱”、“破湖”、“朝真”、“炼度”等科仪。只有富贵人家才这样大做道场,一般人家只有报庙、招魂、度桥、放焰口舍食等科仪。

    1936年,保定某户为超度亡魂,请保定城隍庙7位道士做法事。在灵棚前搭起法坛,门外搭过街棚和金桥、银桥,并举行了报庙、摄召施食、度桥等科仪。神坛中央供太乙救苦天尊,左侧为鬼王大帝,傍供死者名讳。由高功法师主持,另有监斋法师负责科仪,负责唱赞导引。

    醮坛上设置的供器有香炉、烛台、花瓶等,供品有香、花瓶、灯、水、果品等,法器有为仰启神仙、朝观法师及驱恶镇邪的器物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法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另有打击乐器多种。

    进表仪式为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首先启坛,法师同众道士入坛敬香拜神、祝告,点燃坛上灯,奏乐,漱水净酒坛场。其次为请圣降坛。再次拜表,法师和众道士奉请三师相助,请司表仙官将表文递送天庭,然后封表,法师虚画符文于表上,以示封缄,再行送表礼,焚表化行,高功法师按照星斗的位置踏步,以示元神飞升天庭,默念表文,禀告上苍,众法师至谢众神。通过此仪,以期众神光临坛场,赐神延龄,亡灵受度。

    祭孤,即祭祀孤魂,其仪式有高功法师表白上申天庭,举太乙救苦天尊,礼拜,上香,洒净水,表白宣表,高功法师诵《萨祖铁罐施食经》,诵若干章后,即有道士振动引灵幡,高功法师踏星斗之步,撒食,使亡者灵魂免除饥饿之苦,以期甘露洒开地狱门,孤魂亡灵升仙都。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拔度幽魂,超阴度亡。其仪式为祝香,启闻上帝,焚降真诏灵符。高功法师就座召将吏,次念五帝真讳。收招亡魂,水火交炼。焚符九章,使亡魂脏腑生神。说戒,举道经师宝,鬼神十戒,九真妙戒,举奉戒颂,读符告简牒,高功下座。然后拜庙,亡者家人怀抱灵牌尾随道人,转完寺观后,诵《度亡经》、《往生咒》等,高功法师执幡过金桥、银桥,亡者家人抱灵牌随行,白香引路,再诵几章经者,道士列供桌两旁,高功法师运动超度亡者早日超生。诵经毕,亡者家人抱冥纸、殉葬品焚化。举三清乐,退班。

   (三)行业信仰与习俗

    1、道教与戏曲民俗

    (1)戏楼和戏台

    戏曲起源于远古时期的巫觋,为娱神的文艺活动。由于神祇的人格化、现代化,巫觋转入专事娱乐的优伶艺人,进而转化为职业戏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民间演戏主要为娱神,因此保定城乡的戏楼或戏台专门为娱神而建,多数村镇有数目不等的寺观和戏楼。如涞源县共286村,有二百余座戏楼或戏台。保定除各县都有的城隍、关帝、八蜡、火神、马神、土地、龙王、风雷雨等国家祭祀庙宇外,另有东岳庙、北岳庙、泰山行宫、碧霞宫、奶奶庙、五道庙、药王庙等与道教有关的宫观布满全境。一般情况下,有庙即有娱神戏楼或戏台。

   (2)戏曲班社与道教文化

    戏曲活动源于娱神,戏曲班社总离不了与神明沟通,其信仰和禁忌亦离不开与神的关系。戏曲业的祖师敬祀是个庞杂的信仰系统。戏剧艺人的祖师神为老郎神、唐明皇、周庄王、观音大土、九皇爷(九皇星君)、翼宿星宿、二郎神、优孟等,民间曲艺说唱艺人则敬奉三皇、庄王、唐明皇、东方朔、孔夫子、魏征、丘处机、范丹等为祖师爷。因地域、戏种、曲种不同,信仰习俗亦不尽同,有的是同一祖师却有几种说明,对祖师确指不一,解释不同。如对老郎神有的说是唐明皇,有的说是周庄王,有的说是二郎神,有的说在老郎神之下还有两个大师兄,大师兄是谁,也说不清楚。总之,上述祖师者,多为道教的神仙。

    戏曲艺人对祖师非常虔敬,认为可使其在技艺方面得到“神授”。传说老郎神可在梦中指点、传授技艺。只有拜祖师,才能演好戏。俗话说:“拜过唐明皇,演戏就壮胆,心里不发慌。”拜祖师时还弄点儿香灰放在酒碗内,喝下去,说喝了后记性好,嗓子不会哑。

    保定各县的戏班都有一幅半尺宽、一尺长的黄绢上画着祖师老郎神即传为自称老子后代的唐明皇的画像;还有两个高约一尺的木雕人,称大师兄,由管衣箱的箱倌保管,每逢开戏前,打罢“头通”鼓,箱倌开箱,先把祖师画像摆在台后的桌子上,把两位大师兄分别摆在祖师两旁。演员上场前向祖师画像和木雕人拱手揖拜,口中念道:“多多保佑”等祈语,以求演出平安与成功。下场亦拱手相拜,以示相谢。曾有“上场不拜老郎神,演什么不像什么”或“上场不拜老郎神,现丢人”之说。木头人除充大师兄外,在戏中有婴儿情节时,则以它作道具。它在后台至尊至上,但在前台则另当别论,演员可以随意摔打。邀戏的村犒赏演出时,木人也有一份,因它是跟班的“神灵”,所得那份犒赏归箱倌。每逢初一、十五,由戏班主要演员向画像和木人摆上麻花、果子等供品,焚香叩头,礼毕后,供品亦归箱倌。大师兄亦有彩娃子,即用棉布或彩服绑结而成,其作用与木人同。

    有的戏班将四月十三日作为老郎神的生日。每年此日,戏班在演出结束后,将祖师画像挂起,大师兄木人列于两旁,摆上黄蟒袍,玉带、朝靴、御印等,在地上插两棵树,用煮熟的二百多个鸡蛋,剥壳染红,插在树枝上,表示梨园,然后摆供焚香。主要演员轮流跪拜,头顶燃香的木盘,跪约两小时。此后,饮酒玩钱,通宵达旦。

    大衣箱即放蟒袍等文官服装箱子为诸箱之首箱,因存放祖师画像和大师兄木人,演员在后台休息和工作时,不准坐在上面,而扮丑角的演员,可以坐卧,据说老郎神扮演过丑角。

    演戏时,因乐队伴奏人员在前台上场门(现改为在下场门),观众在台下可看到他们的演出,并把乐队称作场面。戏台上的上场口位置曰九龙口,除演员演出时外,任何人不准站在此处。打板鼓的旧称鼓佬,其椅叫龙椅,不准他人乱坐。相传梨园演戏时坐椅不够,唐明皇便把自己的“龙椅”让给了打板鼓的坐。又说唐明皇打过鼓,故禁止他人坐。

    戏班中行各当又有各自的守护神。武生供五昌兵马大元帅,即春秋战国时的孙武、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武行还供斛斗祖师白猿,放在供奉牌的桌下,连同五昌称“武猖”。乐队供音乐祖师李龟年。箱倌供青年童子。梳头的祖师是观音,俗说观音是男的,又观音像是他的化身。旧时演戏旦角的为男演员,即和观音男变女拉上了关系。

   (3)戏剧班社禁忌

    戏剧艺人学徒忌“父子门”,要另拜师学艺,未经拜师学艺者不能行艺。旧时艺人有盘道问师的习俗,如未拜过师而行艺卖唱,同行人见了可以掀家伙,撵场子,把人赶走,不准行艺。戏班收徒,闭门教练,禁人窥视,以免被人偷艺。俗谓学艺不如偷艺,偷艺比较专心。

    演出时,艺人不能临时推诿和请假,演出不能误场。禁在此班思彼班、在班结党、扮戏耍笑、懈怠、出纰漏、当场阴人、笑场。忌“搜台”、搔台(在台上偷看女人)、扮戏穿戴行头不正确。俗有“宁穿破,不穿错”的说法。在扮戏和演唱技巧方面。“净行不得添彩条,贴行不得赤背,生行忌落髯口”。忌倒音倒歆、吐字不真、慌腔西调、板眼欠劲等。在后台忌乱闯乱撞,乱躺乱坐,乱动乱摸。忌碰砸损伤祖师龛、銮驾、供桌、道具。各种衣箱,盔箱按行当分类,不准随便乱坐(丑角例外),俗谓“坐箱不乱行”,亦不能坐骑于两箱之间。平时将面具用布盖住,不让艺人看见,忌戴着面具照镜子,在后台不得张伞,不准奕棋,忌合掌、搬膝。晚上忌夜不归宿、不卸装睡觉、夜晚串铺,睡觉时将脱下的鞋鞋尖向外放置,否则会被班主解雇。

    戏剧班社每至一村演出,演员不准随便进入或住在民宅。旧时艺人被称为“下九流”,一般住在破窑、破庙中,称为“下处”。俗谓“台子搭在庙前头,戏子大住在庙里头,死后埋在庙后头”。还流传着“不学吹手不学戏,不学剃头刮毛羽”,“宁做要饭花子妻,不跟戏子名声低”等俗语。

    戏班在孙膑庙演出或在鞋行唱行会戏,禁演《五雷阵》,因有孙膑被困在五雷阵中的情节。在关羽庙会上禁演《走麦城》,在崔莺莺的故乡安平县崔庄禁演《西厢记》,在陈霸先后代居住地禁演《人头会》。

    古代建庙宇、宫观多为坐北向南或坐东向西,演戏的戏楼或戏台坐南向北或坐西向东,但亦有坐西向东和坐南向北者,戏曲艺人称戏台向南、向东者为阳台,向北者为阴台,朝西的为白虎台。如原保定西大寺(净土寺)即坐西朝东,戏台则坐东向西,从堪舆的角度认为不祥,故谓“要想发大财,最忌白虎台,凡白虎台必须破台”。俗以为戏班内会吵嘴、打架,或演文戏出错,演武戏伤人,甚至至使戏演不下去,以后无人来邀演戏。

    破台的形式,一般在夜间由一武生扮演灵宫,在舞台上追赶一个由旦角扮演的女鬼,把女鬼赶跑,杀一只白公鸡,把鸡血洒在戏台周围,然后放鞭炮、敲锣打鼓一通,就算破台了。有的由一花脸演员,扮成鬼样,手持一只白公鸡,把鸡脖割开,绕台一周把鸡血洒在台上,然后开戏。还有的由邀戏地方出人,手持点燃的鞭炮绕场一周。此外,新建戏楼戏院亦必祭台。

   (4)演出习俗

    戏班日常在城市唱戏,称住(戏)园子。由戏园与戏班签合同,包括演出时间,主要演员与剧目,收入分红比例,以及戏园提供住宿等内容。唱堂会则按演员演技水平付钱,遇上东家高兴还给赏钱(小费)。

    戏班至城镇演出,先持书拜见当地有权势的人物,谓之“拜贴”。提前准备一些红色的戏票(免费入场券),称“红票”,送给有权势的人,以防在演出中遇到麻烦。此种习惯延续至今,剧团每至一地,给主管部门送免费戏票,虽票非红色,仍称“红票”。

    戏班在乡间,多为庙会演出,还有迎神仙、还愿、红白喜事及庆贺等。庙会邀请戏班演出,由会首派人与戏班联系协商,定好演出日期及戏价等有关事宜,谓之“写戏”。庙会多在农闲季节,由庙会负责搭台、搭棚,故称“跑大棚唱高台”,庙会负责接戏班,不管送。戏班走时由下一个台口负责接,称“管接不管送”。

    红白喜事、庆寿、升迁、还愿等请戏班唱戏,分唱堂会和大棚戏。堂会是在邀戏之家唱戏,观众只有该家或族人,不对外,由主家点剧目。唱大棚戏则是主家与众人同庆,在广场大棚或庙前戏台前演出,面各广大观众。写戏的程序与庙会写戏基本相同。

    戏班到农村演出地后,先举行接神仪式,由邀请单位的头面人物(会首)等带领,到当地神祠(道教的土地神或山神、关帝庙等),摆供焚香,祭祀之后,由戏班演员扮成其神,给神祇念一副对联,乐队吹奏一支曲子,谓给神唱戏,即娱神,之后才能演出。

    演出之前,先奏打击乐通知观众,谓之“打通”,通常打三次。首次在演出之前的一个时辰(约两小时),第二次在开戏前半小时,打第三通之后即开戏。戏班在第一场演出之前,唱“跳加官”即由一演员扮福神,戴假面具,手持笏板,在小锣和鼓点声中出场,于台上向左、中、右的方向亮出写有“天官赐福”、“招财进宝”等字的笏板(或丝布条),以祝吉利。遇有赏赐时,也跳一次“加官”,以表谢意。

    在一地首场演出,谓“打炮戏”,上演剧目为戏班中的优秀戏出,为给观众留下良好印象。第一炮打响之后,会迎来更多观众,否则,就会遭到哄台的景况,甚至难以继续演下去。

   (5)戏剧与民风

    戏剧不仅是娱神,更重要的是娱人。人们在娱乐中受到教益。保定文化底蕴深厚,自元朝兴起杂剧后,又产生多个剧种,并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等著名剧作家。在文化教育不发达,书籍缺少的年代里,戏剧成了人们接受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各县均有职业和业余剧团,无剧团的村庄多有不化装,不需舞台,围桌而唱戏剧段子的坐台腔,形成人人看戏,人人唱戏的习俗。保定人特别爱唱河北梆子、丝弦老调、大秧歌、哈哈腔等剧种中的戏出,很多人都能唱上几段。满城县吴家庄村民喜爱通俗易懂的定州大秧歌,故有“吴家庄两头翘,人人会唱秧歌调”之说。

    通过看戏,没有读过书的人能讲《东周列国》、秦汉故事、《三国演义》、《隋唐演义》,以及宋、辽、金等历史故事。戏剧饱含着历史经验教训与劝人为善、颂扬忠良、鞭挞奸佞的哲理,对提高人们的历史知识、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起了重要的作用,使人们尊老爱幼,家庭、邻里和睦,循规蹈矩,不敢越过礼法的雷池。民谚云“饿死不做贼”。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易县志稿》和《满城县志略》称:“多年来,境内无盗窃、抢劫案件发生,偶有发生,则为外地流窜而来。”《易州志》载,州狱在押人犯(含易县、涞水、广昌等),常年不过4人,形成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升平景象。忠臣良将戏励人练武报国,众多仁人志士走上了卫国献身的道路。如第二十九军副军和佟麟阁在保卫北京南苑中殉国,还有狼牙山五壮士可歌可泣的事迹等。耳濡目染,逐渐形成了保定优良的民风民俗。唐代文人韩愈谓“古燕赵之地,多慷慨悲壮之士”。明代杨继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畏强暴,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上疏大将军仇鸾、宰辅严嵩误国害民的罪行,并慷慨就义,死后被尊为道教民间俗神北京的城隍爷。

    附:戏联

    天地大戏台,戏台小天地。

    尧舜生,汤武末,桓文丑净,古今来几多角色。

    日月升,山河景,风雷鼓板,天地间一场大戏。

    (注:戏是人生的缩影,演戏无非是演古往今来的人和事。将戏台与天地作比,真可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万马千军。)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亦非我;

    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即像谁。

    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

    文成武就,金榜题名虚富贵。

    男婚女配,洞房花烛假婚姻。

    或为君子小人,或为才子佳人,出场便见。

    有时欢天喜地,有时惊天动地,转眼皆空。

    水中月,镜中花。

    台上莫漫兮,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俄顷事。

    台下何足道,且见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看不见莫嚷,请问前头高见者;

    站得住便罢,须留余地后人观。

    看不见姑且听之,何须四处钻营,极力排开前面者。

    站得高弗能久矣,莫仗一时得意,挺身遮住后来人。

    2.商业供神与习俗

    商店为图生意兴隆,非常重视祭拜财神,为历代商业习俗。一般商店供奉文财神比干或范蠡。比干的形象为文官打扮,头戴宰相纱帽,五绺长须,手持如意,身着蟒袍,足蹬元宝,与天官很相似,其区别是天官神态慈祥,笑容满面,而比干则面容严肃,脸庞清癯。

    每逢农历正月初一,祭祀财神,以“三牲”为供品。三牲指猪、牛、羊,实际多为用面食做成象征性的三牲,亦有用猪头、公鸡、鱼代替者。正月初二接财神,行焚香跪拜礼,严肃而隆重。该日把水缸灌满,称水是财。

    年节期间,商家用黄纸剪成制钱(圆形,正中方孔),挂在芝麻秸上,摆在院中,意为挡住财源外流。用碗盛满干米饭,在米饭上插柏树枝,柏枝上用红线拴铜钱,寓为摇钱树,饭碗是聚宝盆。还有两个插鸡毛掸子的瓷瓶上,插上用纸做的石榴花,以谐音寓财源实在留住本店铺。

    商人为避凶求吉,形成了一些禁忌。卖财神祃的不能说“卖”,要说“送”。店铺禁忌踏踩或坐在门槛上,禁玩弄算盘和反搁算盘,忌坐卧在柜台上、桌柜上,或躺睡在接待客人的条椅上,禁忌店伙计面朝里,背朝店门坐着,忌敲打账桌,禁冲店门小便,忌扫地往门口方向洒扫,忌在店门口打呵欠,伸懒腰,忌说不吉利的话等。否则,人们以为会把财神挡在门外,于经商不利,生意不顺利。还忌对顾客不礼貌,招待不周,说话生硬,得罪买主。忌盲目热情,药店、棺材店、寿衣店忌讳说“再来坐”、“欢迎再来”之类的话,否则,顾客以为在诅咒“再得病”、“再死人”,就事与愿违了。

    3.贩运业(不含航运)供神与习俗

    古代没有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主要靠骡子等牲畜。平原地区以马车为主,而保定西部山区以骡马驮子为运输工具。保定至晋北、察南地区蔚州、灵丘、广昌(涞源)的官马大道上,骡马驮子日夜不息地在大道上往返行驶,来保定时驮运粮食、皮毛及土特产,返回时驮运布匹、日用百货、咸盐等物资。为此,沿途较大村庄设骡马大店接待贩运者。贩运者为保障牲畜的健康与安全运输,在官马大道两侧的得要村镇建立马王庙,希望能得到神的保佑。保定至涞源的满城段,从坨南至高士庄十余公里间,即建了坨南、北台鱼、岭西、高士庄四座马王庙,每年都在春季举行为期三天的庙会。庙会上一般有娱神的戏剧和花会演出以及物资交流。庙会经费由常年贩运的客商及当地富有的绅士分担。贩运商途经马王庙要进香礼拜,逢庙会还摆供品,祈保佑人畜安全,营业顺利。各骡马大店亦设马王神位,贩运客商在离店出发前,亦在神位前焚香祈祷。

    马王庙不仅设在官马大道上,保定22府、州、县城内均建有马王庙,且在衙署、驿站亦设马王庙。除衙署内马王庙不立庙会外,均举办庙会娱神。主持祭祀者为官府和驿站,属于官办庙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城镇的马王庙会消失了,而驿站和官马大道上的庙宇虽已无存,但每逢庙会举办日子,仍有文娱活动和物资交流会。庙会民俗仍在延续,但青年人已不知其原意。

    4.技艺行业敬奉祖师的习俗

    技艺行业一般带有传统神秘色彩,以古代名技艺人或道教神仙为祖师,标榜门风高尚,技艺深奥,亦寓自己是神工天授,以加强对本行业弟子的控制。这些行业多为封闭式传统技艺,师徒如父子,代代相承。师傅接纳徒弟时,由中间人介绍或担保,师傅和家长订立合同。一般学徒为三年,期满后出徒。三年之内不给工资,只管食宿,有些深奥技术或绝活,除得意门生外,一般不外传,即便是得意门生也要在第三年才传授。投师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在堂屋供奉的祖师像前跪下,师傅燃香,徒弟在祖师像前行三叩首礼,之后拜师傅和师兄,师傅以美食招待新收徒弟及原有徒弟,谓添人进口,以示庆贺。师傅原有徒弟,不论其岁数比自己大小,新收徒弟一律称师兄。之后,即成为本行业的成员。学徒期间,免不了挨打挨骂,谓严师出高徒,徒弟有了难处,不论出徒与否,师傅则鼎力救助,此风构成了联结行业师徒间关系的紧密纽带。由于行业不同,敬奉的祖师各异,但多为道教的神仙。如鲁班、太上老君、葛洪、吕洞宾等,并形成了行会。

    技艺行业禁忌颇多。木匠、泥瓦匠忌讳祖师鲁班的小名“双”,在盖房安瓦时忌双行。铁匠忌讳祖师老君的小名“吹”,老君诞辰日忌吹哨子。木匠做工有留尾巴的习俗,至少在干完活后在场地上留点刨花,让主家自己收拾,寓还有活干之意。但做棺材时则要收拾干净,否则,俗谓咒人家还会死人,石匠打钻眼时,忌打空锤,认为打空锤于施工不利,要挨骂受罚。凿石料时忌说话,怕影响施工。采厕所用的石料,禁说与厕所有关的话,恐怕冲撞山神,于采石不利。油漆匠忌说“漆干了”,要说“离手了”。理发师与饭馆、戏班有行交,理发匠用饭馆或戏班的开水不给钱,开饭馆的和唱戏的艺人剃头理发也不给钱。理发的去打开水,必须脸盆上搭块毛巾或布巾,否则会以为不礼貌,俗谓像没穿衣服一样,就不让打开水了。

    这些行业组织的行会主要有:

   (1)鲁班会

    木、竹、藤、麻、砖制品行业和采石业、石灰窑、石板窑供奉鲁班。每逢鲁班诞辰之农历五月七日和得道之腊月二十日,均举行盛会,祭祀祖师鲁班,改善生活,各放假一日。采石业、石板窑、石灰窑均取原料山石,除祭祀鲁班外,还要祭山神,以求神灵保佑生产安全。

   (2)老君会

    冶炼业敬奉老君(李耳,老子)。传说他长于炼丹术,而炼丹与冶炼有关,故尊老君为祖师。每逢农历二月十五日老子诞辰为冶炼业祭祀祖师的日子。逢年过节,工人们先拜老君,再拜师傅。

   (3)孙祖会

    制鞋业祭祀孙膑。相传孙膑在带兵作战时,见士兵穿草鞋和木屐不方便,即命用牛皮、马皮和布料制鞋,减轻了士兵的困苦,制鞋业遂拜孙膑为祖师。每年农历九月十三或九月三十日、十月初一、十月十三日均要举办行业聚会,祭祀孙膑。

   (4)蒙恬会

    制笔业供奉蒙恬为祖师。相传蒙恬在军中常用竹签批阅公文,非常不便,乃把羊毛捆起来,蘸灰水写字,成为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出生于农历二月初二日,制笔业于是日祭祀祖师蒙恬。

   (5)二仙会

    印染行业供奉“葛仙”和“梅仙”为祖师。葛仙即葛洪,道教神仙,相传葛洪有一次在梅树下盘膝而坐练功时,树上一只鸟嘴里衔的梅子落在葛洪身上,衣服被染了颜色。葛洪受此启发,始用树木的果、根染色。后来,印染业尊葛洪和梅树为葛、梅二仙,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为祭祀祖师葛、梅二仙之日。

   (6)漆宝会

    油漆匠人供奉漆宝为祖师。传说漆宝一日上山打猎,一箭射在漆树上,箭杆上沾满漆汁。待漆汁干后,箭杆由白变黑而亮,漆宝发现了它的用途,便采漆汁涂在家具上,后被广泛运用。于是,漆宝被奉为油漆匠的祖师。每年农历九月七日为纪念漆宝的日子。

   (7)吕仙会

    理发业供吕洞宾为祖师,因其装束潇洒善于变化,与理发业结缘。因理发是美化人的行业,故拜吕洞宾仙人为祖师。传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仙诞辰,故于是日纪念吕仙。

(8)轩辕会

    缝纫、纺织业尊轩辕黄帝为祖师,相传他和妻子教民种养桑蚕,缫丝织绵,缝制衣服,使人们摆脱了原始状态。故每年农历九月十六日为纪念轩辕的日子。

   (9)蔡仙会

    蔡仙即蔡伦。史载蔡伦发明造纸,造纸业、印刷业奉其为祖师。保定周围不少沿河村庄手工制造成文纸、窗户和卫生纸。其中以效区的富昌、宣昌屯及清苑的抄纸屯、纸坊头等村生产纸较多。抄纸户每逢农历七月十七日蔡伦诞辰日举行隆重而热烈的庆祝,改善伙食,工人放假一天。

   (10)药王会

    药王会的含义不一,因地域不同,供奉的药王不尽一致,如安国的药王指邳彤,保定为刘守真,靠近任丘的县供扁鹊,还有的县供孙思邈。因他们均为名医,有的则全为供奉对象。

    此外,饮食业供奉灶王。算命、相面者供奉姜尚(子牙),因他善于算卦;亦有供鬼谷子为祖师的,因他学问深奥,培养出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名徒,故拜其为祖师。

   (该篇记述多为民国年间以前的习俗,清末、民初大办教育时,众多寺观改为学校,寺观已不存在,虽有些村还办庙会,但已与原先庙会的意义不同了,各种岁时节令亦然。)

附录:唐县青虚山滴水堂祈雨记

    滴水堂全称垂露岩滴水堂,即通真观,亦名龙王庙,庙旁一水池,为滴水堂祈雨处,传此庙始于元朝,住有师徒二人。

    清顺治年间,某年大旱,唐县众百姓由会首率领,到青虚山滴水堂祈雨,通真观主持道人为祈雨百姓焚香,请出龙王招像。祈雨队伍中有赤背、赤足者八人,头戴柳条编的圆圈,前有童男童女手捧香炉,锣鼓打击乐队伴奏,祈雨会首向龙王供奉三牲(牛、羊、猪),率民众向龙王跪拜,行三叩首礼。祭后,祈雨队伍绕村串街,沿途百姓沿街设坛焚香,在行进途中,逢河则放下龙王像,道人僧众诵《龙王真经》,焚《龙王疏》,祭河神、龙神。穿过城乡之后,转回龙王庙中,由道人主持《祈雨科仪》,供奉天衣玄皇辰极灵威壬癸龙王伺辰真君甘露流润天尊牌位,设八卦神坛,八童分立八方,焚香后,调动风、雨、雷、电令牌和神旗,口念真经,踏罡步斗(踏北斗七星步),申告上界。列祈雨榜文:其乡贯奉道,叩天祈雨,奠国康民,迎祥集庆保定信,即曰控雨机,悉应于玄风,皆请微昭鞠育之恩,故亦明显,提携之象,星罗玉册开函,而仙圣归心,曰焕金章招蕴,而真灵稽首,琼阙纳宣,陈之悃桑林应祷祀之诚,凡申恳叩之恭,须仗慈悲之造切,念某人惜乎九源闭脉,六合飞?山川载炽烟之焦,黍稷仰甘露之泽,三农切切,万姓皇皇,弥天赫日,卷重露以周,维匝地炎,风布元阳而遍照。由是,故今某日,谋发精诚,捐金祈请虔命某处镇道士,于就某和设立雷坊启建,叩天祈雨,奠国康民,迎泽集庆好事几昼夜,于内修奉九天雷霆诸司将吏,及江河淮济水府龙神等醮若干分位,端心上诣,诚格天庥。伏愿滂沛欲纷致,适羊而鼓舞,氤氲即霭,令石燕以翱翔,蛟龙吐雾,轰雷振激剥之声,海岳兴云,掣电走辉煌之影,施阴阳生代之道,济田畴滋润之功,边静境明,赤子乐居于夏屋,河清海晏,苍生生欣赏于春,召光风移而夕析声沉,霁光月辉而晓犁,影动溟渤举,游风呈之翼箫,韶来凤鸣之仪。再祈飞潜化茂青草于正原,动植生生繁绿于巨野,处处咸瞻舜日,家家共贺尧天,万方岁稔,普称千禾之欢,一统年丰,同和弦歌之乐,恭祈景?介福主来事。右伏以皇皇列圣,遥观法象之坛,赫赫祥真,昼下光明之境,宝盖倾辉之影,金戈斗戛戛之声,布雨兴云,悯世人而惟除亢虚,轰雷掣电施。道力而竟伐魔,俄见欣福,即然洞鉴,谨言榜。

       

    具职某,谨奏某乡贯奉道,吁天祈雨,忏过消灾,迎恩请福。信某即日涤虑,倾城叩于天鉴。伏以方高太甚,陇头多犬吠之忧,雨竟虚无,屋角鲜鸠鸟之喜,秧针未绿,禾谷难青,饥馑之降于流离,皆由此岁凶荒,欲逃于窜匿,焉保来朝,赤日焚茅,青江见底,朴地炎风,书尽焦于土石,沉?昏雾,夜悉隐于山林,播种无期,登场敢望,济济拥途之叹,嗷嗷塞里之声,凡通克志之输,必获感神之至,切念某希恩一心忏过,然背操修之跞,皆缘愚昧之为,怒署恣寒,呼天怨地,莫许一人之咎,当陈天下这愆卜,今某日吉日良辰,恭延某庙静修道人,于某处安置雷坛启建,吁天祈雨,忏过消灾,迎恩请福好事几昼夜列延,三界诸神,请醮若干分位于内,啸咏木郎之咒语,施行水帝这檄文,上祈天波,恭祈圣泽,伏愿赤帝露象,兜率图一天布雨成湍,麦于双岐,万气扬津,还嘉禾于培粒,家有安全之庆,俗无饥馑之忧,鞠青草于圆青,八宏治定殄浊,分于方浊,六合平宁,蝗入地以无灾,蚁对穴而应兆,方方佩德,处处街恩,坛司得此……

作者:尤文远 史理广

(原创版权文章,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