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道教  
.《河北道教史》出版面世
.关于恢复河北省道教协会图书音像流通处
.河北省道教协会关于举办巡回讲经的通知
.黄信阳会长在“善行河北、点亮心灯”首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开幕式——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在河北美术
.河北省道协直属宫观——鹿泉十方院
.首届中国道家艺术名人书画展——暨“点
道教常识  
.道教行礼须知
.道教八节斋日
.道教四始斋日
.道教三会斋日
.道教三元五腊
.方至通宗师(1877—1926)
.徐敬义律师(1925年传戒)
.蒋永林律师(1884年传戒)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保定道讯
 

刘崇汉会长参加“全省宗教团体宗教和谐思想研讨会”



    2010年11月5日上午,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三处组织的“全省宗教团体宗教和谐思想研讨会”在沧州市召开。康志峰副厅长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

    河北省道协副会长、保定市道教协会刘崇汉会长参加了此次会议,并作了题为《浅析道教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的发言(附下)。

浅析道教和谐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刘崇汉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现社会主义伟大复兴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和谐”不仅是现代人对于事物发展状态的正确认识,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理念,是中华文明一脉相承的重要精神财富。道教的和谐思想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一直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是一笔不容忽视的宝贵财富。深入理解、分析、提炼道教和谐思想的丰富内涵,对实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有现实的借鉴作用和深远的积极影响。

    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指出:“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是一颗某些深根已经烂掉了的大树。”其所谓道家,实际包括道教在内。道教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和谐文化,其和谐思想涵盖了人类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融政治哲学、自然生态哲学和生活哲学于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个人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发展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高度。

    一.自我勉励,自我完善,实现个人身心的和谐健康。

    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冲突不断。西方的民主科学随坚船利炮而来,打破了东方古老文明的平静,改革开放以后舶来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个人主义等现代思潮对个人身心立场的冲击力更甚于以往。文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的迷惘和信念的缺失,多元化的生活方式更使人无所适从,由此,对现代化的美好追求嬗变为人们痛苦的实质。现代化是世俗的功利价值,而非人类安身立命的终极理想。在克服这一缺陷,回归本真自我,构建和谐精神家园的过程中,离不开对道家文化传统及道教和谐思想的反思与探索。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要特征是以人为本,而“重人贵生”正是道教的一贯要求。道教本身就是“以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观为本,探讨如何使个人精神快乐和生命永恒的问题”(汪桂平《道教知识读本》)。道教主张以谦和不争,清静无为的方式达到个人的身心和谐,认为个体存在的自然状态和精神自由高于一切外在附加物,个人应该努力追求挣脱“物役”的束缚,实现个性解放和生存自由。《道德经》中指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天下万事万物纷繁复杂,淆乱人心,需要修道者以虚含有,以静待动,节制个体欲望,保持恬淡心境。庄子更进一步提出“坐忘”、“守道”、“心斋”等修行方法,要求摆脱内在心态活动与外在利益关系的束缚,以一种超脱的立场面对真实世界,从而使个人在达于静极状态的同时成为具有自由意志的人。同时,道教以“修之于身,其德乃真”(《道德经》)的理念,要求人们以修身证得大道,自我勉励,自我完善。在不妨害他人自由的前提下,通过对价值取向的不断修正和自我的修炼与追求来实现个人自由。重阳祖师《立教十五论》所言:“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身如藕根,心似莲花,根在泥而花在虚空矣;得道之人,身在凡而心在圣境矣。”正是这样一种和谐身心状态的美好写照。

    二.齐同慈爱,众善奉行,实现个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诚信友爱的社会。所谓诚信友爱,指的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公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取决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而诚信友爱是实现人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条件。道教一向以劝善、行善作为宗旨,倡导“贵和尚中”,主张个人与他人之间彼此关照,彼此理解,彼此尊重,以期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齐同慈爱,异骨成亲;国安民丰,欣乐太平”(《度人经》)正是道教对于和谐社会的一种构想。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宽容友爱,相互扶持,关爱穷苦群体,照顾贫弱老幼,“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怀幼”,“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太上感应篇》),反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倾轧欺凌,认为这是“与天心不同,故后必凶也”(《太平经》)。道教致力于人际之间矛盾冲突的缓解与协调,提倡 “少私寡欲”、“见素抱朴”。老子说:“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道德经》)。只有每个人都积极行善,慈心于物,相互独立的个人之间首先做到彼此和谐关照,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个体立身处世的道德标杆和价值理念,进而在实践中加以遵循,才能最终实现“国安民丰,欣乐太平”的理想状态。

    在人际关系上,道教还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要诚实守信。“诚实”指的是诚恳待人,不造谣中伤,不口是心非,不谎言欺人,不背后议论,不作伪证。《老君戒经》云:“戒妄语者,若不闻见,非心所了而向人说,皆为妄语,所说事与心违也”。强调与人交接当言语诚恳,谎言欺人无异于欺己,更不能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守信”指的是说话办事讲信用,言必行,行必果,借人必偿,损坏必赔,不因小利而失大节。《太平经》称:“动作言顺,无失诚信。”又云“不虚美,不隐恶”,体现了道教和谐思想体系中的诚信精神。提倡诚信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和责任,也同样有益于自身。人若常失信于人,最终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害人害己,遗恨无穷。因此,道教的诚信观不仅体现在信仰中,更以戒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对道教信徒的严格要求。道教所提倡的这种诚信友爱观念对于当前的国民教育和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如果人人都能齐同慈爱,讲诚守信,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必将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三.众生平等,与道合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成员真正享有平等和公平的社会。平等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石,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政治地位、经济权利、就业机会等诸多方面的平等是人们的迫切要求,也是构成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是建立在个人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谐基础上的、更高层次的和谐,它要求以个人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来实现并加以维持。道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而有利于促进社会积极向上。《庄子·秋水》篇中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充分体现了从“道”的高度关照万物,无贵无贱、众生平等的道教平等观。《太上感应篇》则将行善与成仙直接联系,提出在修仙路上众生平等,从而使每个个体都拥有行善向善的机会。这种平等观的进一步发展,就要求每个人从善去恶,因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教把个人在社会上做善事与自身获得福报和利益联系起来,一方面要求道教信徒积极行善,积累功德,构建实现宗教解脱的基础;另一方面引导整个社会形成平等助人,止恶扬善的良好风气。同时,道教将“全人道”作为“修仙道”的基础,认为要修仙证道,先要履行个人的社会责任。社会责任虽因人而异,然而服务社会大众的根本立场并无不同。立足于生活而又超越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修道、行道,这既是道教和谐思想的体现,也是道教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根本途径。

    四.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条件。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前提,人类需求的增长必须与自然资源相适应,社会的和谐必须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得以实现。道教理想中的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道教将天地万物看做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认为自然界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主张从“天人合一”的高度出发,顺应客观规律,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道教早期经典早已指出:“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得长安也。”(《太平经》)说明了人们要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就必须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规律行事。《庄子·齐物论》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要求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反对对自然进行过多的人为干涉,人们应该“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庄子·天运》)。

    道教反对人类以“万物之灵”的名义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满足一己私利而掠夺资源,危害生态环境。如前所述,道教是重视生命,提倡“贵生”的宗教,同时也是坚持众生平等、物无贵贱的宗教。“山水草木,井灶洿池,犹皆有精气,人身体亦有魂魄,况天地万物之至大者,于理当有精神。”(葛洪《内篇·微旨》)。从而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乃至天地日月都纳入宗教的生命伦理之中。在此基础上,道教将尊重生命、保护生命作为人类的美德进行提倡,明确反对滥杀生物,对万物加以保护。《太上感应篇》所提及的诸项罪业中,即有“射飞逐走,发蛰惊栖;填穴覆巢,伤胎破卵”等杀生行为,认为“如是等罪,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从而严加禁止。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是道教“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的一个缩影,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人类面临全球性环境生态危机的今天,道教善待自然,与万物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针对性和启发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结晶,它的教理教义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并行不悖,和谐始终是道教的追求和理想。道教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和现实的借鉴意义。(终)2010年10月

(保定道教网)

友情链接  
中国宗教网中央统战部中国道教协会中国民族宗教网国家宗教事务局白云深处人家保定道教网弘道文化网保定道教网道教之音网黄信阳博客刘崇汉博客史理广博客保定道教网崔信良道家书画
保定道讯道教典籍 保定道长 道教风光 保定道教 道教俗信 燕赵道教 道教影像
免责声明:本网站转载内容意在宣传 如有侵权 请致电本网 保定道教网 版权所有 保定频道 技术支持 通用网址:保定道教 河北道教 冀ICP备19010966号-1 联系电话:0312-7195395 邮箱:daojiao@126.com 地址:河北省保定市